收租院
《收租院》位於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指以四川省大邑縣地主劉文彩為原型,描繪(或捏造)當時地主盤剝農民的大型泥塑群雕。1965年6月,由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趙樹桐、王官乙率應屆畢業學生5人,和當地美工、民間藝人一道歷時數月集體創作而成[a]。
大邑地主莊園(包括泥塑收租院) | |
---|---|
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 |
編號 | 123 |
認定時間 | 1980年7月7日 |
1980年7月7日作為大邑地主莊園的附屬項目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
簡介
編輯群雕共有人物114人,道具108件,有7個部分(「交租」、「驗租」、「風谷」、「過斗」、「算帳」、「逼租」、「反抗」,另有「上山打游擊」一節)、26個情節組成,全長近100米。 「上山打游擊」 一組的造型,是在文革中增加的,後來又被刪除、收藏起來了。泥塑群像汲取了民間傳統泥塑方法[b]。
展出過程
編輯1965年11月25日至1966年3月群雕在北京展出,引起轟動。中國美協編寫的展覽演示文稿說:「《收租院》……(2個半月)共接待觀眾47.35萬餘人,需要看這個展覽的總人數估計當時在200萬左右。」這一事件被當時中國美術家協會負責人華君武等稱為「中國美術界的原子彈」。規範一些的評價為「雕塑標兵」(王朝聞)、「革命雕塑的樣板」、「無產階級藝術的高峰」和「里程碑」(《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紅衛兵們參觀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接受階級鬥爭教育,成為大串聯的一個內容。歷時10多年的總參觀人數以千萬計(高峰期每天近萬人次)。
泥塑群雕並先後到各地進行了巡迴展覽,各地還競相模仿複製。四次複製對泥塑的規模、內容不斷擴張、升級[c]:增加了高舉黨旗、武裝抗租、活捉劉文彩以至解放軍救囚在水牢的婦女、建立政權、繼續革命……的內容;背景用政治口號、毛澤東語錄宣諭和襯托。
衍生
編輯複製泥塑、陶塑和圖片資料展也曾出國到越南、阿爾巴尼亞、挪威、瑞典、芬蘭、丹麥、法國、日本等國展出。1974年四川省委撥款32萬,集中四川美術學院14人和院外5人,重新複製了一套可以永久保留玻璃鋼鍍銅群雕。外文出版社先後出版發行的《收租院泥塑雕像》畫冊有英、法、德、日、俄、西班牙、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等9個語種的版本。
版權
編輯1972年,接到世界著名的德國卡塞爾文獻展的展出邀請,未能成行的遺憾終於得到補償:1999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城舉行的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蔡國強對《收租院》進行行為主義式複製並獲獎。引發了一場保衛《收租院》的版權爭議,和怎樣闡釋《收租院》的爭論。
評價
編輯作家張映泉認為,《收租院》中雖然可能有誇大的成分,但劉文彩歷史上確實存在欺壓貧農、強買強賣的行為[2]。
劉文彩孫輩劉小飛認為《收租院》中的故事係捏造,大部分都不是事實,屬於一種政治宣傳。他認為劉文彩歷史上為大邑做了很多貢獻[3]。
注釋
編輯- ^ 創作組由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趙樹桐、王官乙;應屆畢業生李紹瑞、廖德虎、龍緒禮、張德熙;四川省廣漢縣文化館美工唐順安;四川省南充地區民間藝人姜全貴等組成。由大邑縣地主莊園陳列館提出資料和布局構思,雕塑系師生和當地美工、民間藝人合作創作。當時新聞報道的署名為「四川美術工作者」,一則是其時集體創作的署名慣例,二則也反映了創作人員多方參與的實際。葉毓山因在後期複製、完善中的貢獻而聞名。
- ^ 材料使用和製作過程與民間做「雕塑」的方法相似:按照塑像的動態,用木頭、鐵絲搭架子,再捆上草繩,用摻合了稻草的泥抹出大致形體;半乾後用和沙子、棉花的細泥,刻劃細緻的部分;並且用燒制的黑色玻璃球當作眼珠,使人物的情態和神采更加逼真;而籮筐、肩擔、雞公車、谷風機、桌椅、屏風、算盤、扇子、草帽、監柵等為現成物。
- ^ 1966年故宮奉先殿版(中央美院、中央工藝美院教師和紅衛兵)、1967年3月紫禁城文華殿版(中國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組織;四川、北京、上海的雕塑家們應召實施)、1970年四川大邑陳列館版、1972年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版。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關於重新公布全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四川省人民政府,一九八〇年七月七日,川府發(1980)154號文件
- ^ 張映泉. 天府長夜——還是劉文彩.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0: 298–301;326–327. ISBN 9787540424671.
- ^ 刘小飞:《收租院》是怎样编造出来的. 共識網. 201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2).
來源
編輯- 書籍
- 笑蜀:《「劉文彩神話」炮製始末》,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期刊文章
- 島子:《的複製與後現代主義》,2003年8月26日《文化研究》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