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
文殊院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文殊院街66號,地處市區中心地帶,是集禪林聖跡、園林名勝、朝拜修學於一體的佛教寺院。
文殊院 | |
---|---|
文殊院千佛和平塔 | |
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四川省成都市 |
座標 | 30°40′39″N 104°04′12″E / 30.67755°N 104.06988°E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清 |
編號 | 111 |
認定時間 | 1980年7月7日 |
簡介
編輯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初名信相寺,相傳是當時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之寵妃為當時的比丘尼信相所建。
唐末五代時改名為妙圓塔院。宋代改回信相寺。
明末毀於兵火,建築俱焚毀,唯留下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2株千年古杉。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殘垣中結廬坐禪,周邊村民見慈篤禪師入定處夜裡放大光明,皆驚異,謂其為文殊菩薩化身。從此慈篤禪師四處遊方,聲名遠揚;康熙帝仰慕其名,曾三次召他入京面聖,都被婉言拒絕。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官民在信相寺舊址籌建寺院,稱為文殊院。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御賜「空林」匾額一塊,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嘉慶、道光年間,方丈本圓法師主持擴建了文殊院。[1]
今建築面積2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長江上下游四大禪林之首,設有戒壇,為周邊四川僧俗受戒之道場。1980年7月7日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1983年,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特色
編輯- 從古至今,文殊院有許多高僧大德曾來遊學參訪,如近代太虛法師,唐代玄奘法師。玄奘法師不僅在成都大慈寺受大戒,還在文殊院掛單五年。20世紀40年代,在南京報恩寺發現了玄奘法師的舍利後,大慈寺請回供養,暫安奉於文殊院宸經樓。
- 「空林八觀」:天題瞻榜,緬玉敷龕(大雄寶殿內的玉石佛像為從緬甸請回供奉),群窟涌光,雙杉表瑞,田衣絢彩(即田妃袈裟,由明崇禎帝之寵妃田氏所繡),舌華涵寶(寺內藏有舌血書寫的佛經四部),髮繡披珍,窣睹暉金。[3]
文殊坊
編輯圖集
編輯-
山門
-
三大士殿
-
鐘樓
-
鼓樓
-
大雄寶殿
-
說法堂
-
藏經樓
-
文殊閣
-
碑廊
-
園林
參考資料
編輯- ^ 《成都縣誌》[需要完整來源]
- ^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重新公布全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川府发〔1980〕154号). 維基文庫. 1980-07-07 (中文). [錄入自: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編. 四川省法规规章汇编(1952-1984).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663–677. CSBN 6118·8.]
- ^ 成都佛教协会-文殊院. [201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