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果狸藻
斜果狸藻[1][注 1](學名:Utricularia minutissima)為狸藻屬一年生小型或者極小型陸生食蟲植物。其種加詞「minutissima」來源於拉丁文「minutus」,意為「小型、微小」,指其植株體型。斜果狸藻分布於亞洲,包括緬甸、柬埔寨、中國大陸(江西、江蘇、廣西、福建)、香港、台灣(僅限於金門)、印度、印尼、日本、寮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越南,還分布於澳大利亞及東南亞婆羅洲、新幾內亞和蘇門答臘。[3]斜果狸藻紫花白心,花冠具有2黃斑,也有白花型。有時會被誤以為是長距狸藻(U. caerulea)或紫花狸藻(U. uliginosa),而同節下的傑弗里狸藻(U. geoffrayi)與長毛狸藻(U. longeciliata)也與斜果狸藻的外觀近似。
斜果狸藻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類植物 Asterids |
目: | 唇形目 Lamiales |
科: | 狸藻科 Lentibulariaceae |
屬: | 狸藻屬 Utricularia |
種: | 斜果狸藻 U. minutissima
|
二名法 | |
Utricularia minutissima | |
異名 | |
|
1804年,馬丁·瓦爾最早發表了斜果狸藻的描述。斜果狸藻陸生於泥質或砂質的潮濕開闊地中,海拔分布範圍為0至2100米。[3]
形態特徵
編輯斜果狸藻的葉長0.3至2厘米,寬0.5至2毫米,為線形或狹倒卵狀匙形,頂端為鈍形。莖基部的葉為蓮座狀,匍匐莖上的葉為散生。葉通常在植株開花前凋萎。[1]
斜果狸藻的匍匐枝及葉上都具捕蟲囊。捕蟲囊為寬卵球形,長約0.2毫米,側扁,具柄。囊口開於側面,上唇具1條不分枝的鑽形附屬物,下唇具成排頂生偏斜腺頭的齒狀突起。[1]
斜果狸藻的花序長3至12厘米,中上部具1至10朵花。花序軸為絲狀,直徑0.2至0.4毫米,具少量與苞片同形的鱗片。苞片為狹卵形,頂端為急尖,長0.8至1毫米。存在小苞片,形狀與苞片類似。花梗為絲狀,長約1毫米。花萼2裂至基部,裂片為寬卵形,長1至2毫米;上唇的末端為鈍形,下唇的末端微凹。花冠長2.5至7毫米,淡紫色至白色;上唇為狹長圓形,頂端微凹或圓形,下唇近圓形,頂端具3個圓齒;喉凸隆起;距為鑽形,頂端為鈍形,長於下唇並與其呈銳角。雄蕊花絲為線形,2藥室匯合。雌蕊子房為卵球形,花柱粗短,柱頭上唇為正三角形,下唇為半圓形。花期為9至11月。[1]
斜果狸藻的蒴果為長圓狀卵球形,長1.5至2毫米,室背開裂。種子近球形,長0.17至0.2毫米,表面具網狀突起。果期為11至12月。[1]
生態關係
編輯斜果狸藻陸生於潮濕的砂地、岩石表面或沼澤中。其分布於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老撾、越南、泰國、緬甸、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中國、日本及澳大利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