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莊天主教堂

新安莊天主教堂,原稱米昔馬莊天主教堂,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北旺莊街道新安莊村。米昔馬莊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建於1879年至1881年間,毀於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1913年,意大利籍神甫主持原地重建教堂。1926年,這座教堂成為天主教朔縣教區主教座堂。1949年後,教堂長期為朔縣師範占據。1994年,教堂回到教會手中。1998年4月,新安莊天主教堂被列入朔城區文物保護單位。新安莊天主教堂是一座哥特式建築,鐘樓毀於文化大革命

新安莊天主教堂
朔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北旺莊街道新安莊村
座標39°16′14″N 112°26′28″E / 39.27056°N 112.44111°E / 39.27056; 112.44111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13年
認定時間1998年4月

歷史

編輯

新安莊原稱米昔馬莊,位於朔縣(今朔州市朔城區)縣城南約十華里處。米昔馬莊的第一座天主堂建於1879年至1881年間,時任神甫為中國籍的張老楞佐。1900年,義和團焚毀了教堂。1913年,意大利籍任神父(P. Antonius Cipparaus)主持原地重建米昔馬莊天主教堂。1926年,天主教朔縣教區成立,轄有朔縣寧武偏關左雲等十五縣,米昔馬莊天主教堂成為朔縣教區主教座堂[1][2]

1946年6月,解放軍攻占朔縣,驅逐了朔縣的外國傳教士。隨後,新安莊天主教堂成了雁北中學的校舍。[1]經過四個月的籌備,雁北中學在1949年3月9日正式開學。同年11月,雁北中學改名為朔縣師範[3]從1949年至1973年,朔縣師範一直占用着新安莊天主堂。文化大革命中,教堂的尖頂被拆掉。1994年,政府將新安莊天主堂歸還教會[1]。1998年4月,新安莊天主教堂被列入朔城區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教堂的屋頂得到修繕。[2]

建築

編輯

新安莊天主堂是一座哥特式建築,坐南朝北,正對村口道路。教堂為巴西利卡式平面,可分為門洞、夾層、大廳、聖壇祭衣所共五個部分。屋頂可分成三個部分:立在門洞之上的鐘樓、大廳上的坡頂、比大廳低的神甫屋屋頂。大堂長約36米,寬12米,鐘樓未拆時通高約20米。[2]大堂四周還有修道院傳教會保赤會、小學校、診療所、啤酒坊、製鞋坊、園圃、宿舍等附屬建築,共有房屋375間,整個建築群占地四百餘畝。

教堂雖為歐式建築風格,但因系中國工匠所建,也帶有中國本土建築特色。大堂的承重結構以抬梁式為主,又借鑑穿斗式的做法,將主梁分為三部分,把兩根瓜柱架在側廊的梁頭上,用瓜柱把主梁的中廳部分抬高,使得中廳空間高於兩面的側廊。教堂用磚柱替代木柱,但是在方形磚柱的四個面上各包上近半圓形的木料,讓磚柱看上去有木柱的效果。教堂室內室外均設計了壁柱,與兩列承重柱呼應,傳達明顯的結構觀念,帶有中國建築韻味。大廳內的連續券和穹隆頂不需要承重,工匠便選用木質材料來製作。外牆的券洞與西式的尖券也不一樣,沒有使用拱心石,使得尖拱容易開裂。屋檐部分使用磚塊模仿中國建築的木質椽頭裝飾,體現了中式建築的趣味。[2]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朔州教区大事年表. 天主教朔州教區. [2014-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8). 
  2. ^ 2.0 2.1 2.2 2.3 王瑛; 馬驥. 新安庄天主教堂构造分析——中式手法营造的西式外形. 華中建築. 2008, (7). 
  3. ^ 尚連山; 丁一厚. 关于朔县师范学校创建所涉三个问题的探究. 朔風. 20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