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河是位於江蘇省北部的一條東西向人工排洪河道,開挖於1949年-1953年。新沂河建成後,附近地區的水患大為減輕,成為新興的商品糧基地。

沂河原為古泗水的支流,12世紀宋金對峙時期,黃河侵奪泗水淮河,致使沂河下游淤廢,洪水四處漫溢。

1949年冬,在沂河下游新辟排洪河道,北起邳縣,經新沂縣入駱馬湖,從嶂山節制閘出駱馬湖設計流量為3500立方米每秒,再經沭陽縣城,在灌南、灌雲兩縣間穿越鹽河(通航河道),最後在燕尾港會合灌河注入黃海,全長185公里。1953年春完成。為沂沭泗流域洪水打開了入海通道,結束了洪水遍地漫流的局面。1950年汛期就經受了五次行洪考驗,最大流量2551立方米每秒。1957年夏天遭遇3710流量的超標準洪水涉險過關。

1958年按5000立方米每秒標準在背水坡幫戧加高堤防,提高防洪標準至4500流量。1963年遇到4150流量的大洪水,堤防險象環生。

1964年決定再提高至千年一遇標準,按6000秒立米安全行洪流量設計,7000秒立米校核。從1965年到1973年經過九年施工完成了新沂河續建工程。1974年8月16日防禦住了歷史最大洪峰流量6900立方米每秒,但大堤水毀嚴重,險工患段增多。

1983至1988年又按安全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強迫行洪7000立方米每秒的標準進行了加固。

1991年淮河大洪水後,1993年10月國務院批准沂沭泗流域洪水東調南下工程復工,同意近期按防禦20年一遇洪水標準的工程規模實施,要求新沂河按7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標準行洪。1994年起,開始按20年一遇行洪7000立方米每秒標準進行加固(一期工程)。但限於經費,工程未能達到安全行洪7000立方米每秒的標準。至1999年,一期工程基本結束,共完成投資2.9億元。1998年新沂河洪峰流量僅4360立方米每秒,沭陽以下河道水位普遍偏高,達到或接近6000立方米每秒設計水位,中流量高水位使大堤多處出現險情,滲水、冒砂和塌坡。

鑑於東調南下50年一遇工程(二期工程)暫不能實施,江蘇省決定貸款實施新沂河大堤消險工程,提前實施新沂河50年一遇標準,從1998年開工,至2001年結束,共完成投資1.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