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問題

日本在高速發展後,從20世紀90年代面臨的一系列經濟問題

日本經濟問題日本在經歷一段時間高速發展之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面臨一系列嚴峻的經濟問題:諸如經濟空洞化、經濟泡沫破裂、勞動力不足等。經濟學界將日本的一些經濟問題稱之為「日本病」,中文中這一說法可以追溯到1981年。[1]

日本經濟增長近年來持續萎縮
日本近來季度GDP和就業率變化
日本國債

特徵

編輯
1980年代以後,由於人力成本提高,新興市場需求旺盛,日本許多工廠遷移到海外,導致產業空洞化現象。根據日本內閣府2013年調查有68.0%企業在2012年海外生產,這比1992年上升了24.7個百分點,同時預計到2017年這一比例將達到71.1%,日本產業空洞不斷加大。[2][3]
  • 產業發展不平衡
從二戰以來,以製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發展迅速,但以農業、金融業、房產、物流、建築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落後。在日本政府的保護主義下,生產服務效率低下,成本巨大,國內消費者承受着遠高於國際價格的費用。以日本水產業為例,日本2012年漁業總生產量為484萬公噸,不到1984年的38%。並且在2013年繼續下降,這導致日本漁價高居不下,人民不消費,反而更令水產業受傷。[4]
  • 金融問題
日本金融體系在二戰後為日本高速發展提供了巨大助力,但從70年代之後日本金融環境開始畸形發展。日本銀行盲目追求維持貸款規模的高速增長,並且銀行仗著日本政府常年保持嚴格的保護政策,導致貸款浮濫,貸款餘額占GDP比重從70年代的70%上升到80年代末的110%,借貸容易的結果,並引發了90年代泡沫經濟,泡沫破滅和股票房地產價格的下跌。泡沫經濟期間由於融資過剩而後續實際抵押品(房產和土地)價值劇減,投資不當,銀行因此負擔巨大不良債權至今。並且日本銀行至今仍面臨着貸款需求低下、低透明度、財務信用低迷等問題,操作手段變得極度保守,導致了本來助長經濟的金融環境不再熱情[5][6][7][8]
  • 巨額債務
日本老年人口比例過高與年金福利政策,至2013年底日本國債達到1017萬億日元,約占日本GDP 250%左右,人均負債約800萬日元[9]不斷加大的巨額債務可能變成定時炸彈,引發日本債務危機[10]
由於日本原來以中產階級為社會主流,泡沫發生後轉變為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中產階級逐漸消失)。大前研一所著M型社會一書探討日本此種怪現象,可能來自於全球化和產業升級結構和年功序列制度崩壞,越中下層的人越遭到衝擊,而富人階級卻沒有遭到衝擊甚至因而獲利,導致階級拉大。由於貧富差距加大,國民收入減少,導致日本國內需求不足,拉低國家經濟發展。[11] 日本貧困人口從2006年開始一直逐年上升,至2010年日本全國貧困人口比例已升至16%。[12]
  • 首都與地方經濟發展不均
東京一極集中現象的(首都圈)總人口達3700萬,約占日本人口四分之一,這導致東京與其他地方經濟發展出現失衡。[13]

微觀面數據

編輯

階級收入

編輯

大量的現今青年人成為低薪就業者,是為飛特族,與父輩時代過往低薪不同之處乃自身薪水幾無大幅增加可能。而尼特族為無工作者,但並非精神或身體上之障礙而不可做工,並且飛特族與尼特族現象成為現在日本的一大困擾。是日本沉痾不起的代表。[16]

下表為日本調查21世紀前10年間收入階層分布變化表:日本總勞動力4500多萬人中,年薪400萬日圓以上的中產人數10年來下降共400多萬人,低薪群的人數卻也增加400多萬,而同時收入2000萬日圓以上的巨富卻增加2.2萬人,代表中產下流M形化;而此表統計的09-11年間日本受到世界衰退影響又減少了一千一百萬個工作機會。[17]

日本所得階層別人數推移情況
(單位:千人)
區分 1999年 2009年 增減
〜100萬日圓 2,961 3,989 1,028
100〜200萬日圓 5,076 7,010 1,934
200〜300萬日圓 6,875 7,899 1,024
300〜400萬日圓 8,046 8,149 103
400〜500萬日圓 6,600 6,163 -437
500〜600萬日圓 4,788 4,074 -714
600〜700萬日圓 3,210 2,464 -746
700〜800萬日圓 2,284 1,695 -589
800〜900萬日圓 1,584 1,148 -436
900〜1,000萬日圓 1,070 710 -360
1,000〜1,500萬日圓 1,894 1,303 -591
1,500〜2,000萬日圓 431 268 -163
2,000萬日圓〜 164 186 22
合計 44,984 45,056 72

資料出所:日本民間給與実態統計調査(國稅廳)

成因

編輯
 
日本產業外移後留下的廢工廠
 
沒有證據表明已開發國家再投入基礎建設(例如圖中的輸水幹管)對經濟有拉動效果,很多都成為閒置多餘建設。

日本病成因由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甚至美國經濟學家羅比尼(Nouriel Roubini)認為日本病本質不是病,而是晚期資本主義的必然結局,沒有任何相似發展的國家能逃脫。當未來各國都已經成為已開發國家,最終全世界都將一一逐步走向日本病。[18]

從表象而論日本病在經濟全球化後被凸顯出來。來自低所得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可以輕易搶走高所得國的生產型工廠職缺,使高所得國的總體工作數量下降,勞動力供過於求。於是,較低技能的中下階層藍領勞工開始薪資下降或停滯,無法支付高物價國的生活開銷,陷入貧困和支領政府救助。此外,中產消費力下降,導致更多服務消費類的職缺也開始裁員。兩者形成惡性循環。[19]

可能的解決方法

編輯

目前日本病現象主流經濟學界有諸多藥方分散於各學派,但還無任何現實中的國家範例能實證解決,從而成為21世紀全球最大挑戰之一。

教育改革論

編輯

至於創新產業和個人技能提升的措施,各學派目前也視為長期性解決方案,高物價國家必須創新,透過更高價值的新產業新產品來創造高收入工作機會維持人民能在高物價環境生活,同時加強人民教育訓練,以適應進入高端產業。德國顯然是此論之模範生。[20][需要較佳來源]

但是左派則是對此持有最大疑問,因為創新一個產業可能百年才有一次的機遇並非可以任意創新,而很多新產業其實人力雇用極少,只需要少數特定領域專家對社會失業沒有幫助,甚至很多機械化和自動化的新創工作機會很少卻還砍掉社會上其他大量工作,加劇貧富差距。而高等教育資源有限在諸多國家更需要付出大量學費和時間,這都要勞工本身負擔,很多人無法負擔而形成機會不均等的壁壘,且不是人人都有讀高階學問的聰明才智、尤其許多年紀較大的中年失業者,就算是高學歷者、有些人只是在大學讀錯領域(就讀領域與產業流行不合、個人對該領域的嚴重的不適應,都容易造成浪費及高學歷失業)[21][需要非第一手來源],因此不能歸類為個人不努力因素。所以左派普遍認為創新產業和個人技能提升是一廂情願的做法,沒有可預測的普遍性原則。

提前繼承論

編輯

一般來說,老人的消費慾望是低於年輕人的、沒錢會打擊年輕人的生育慾望;當日本很明顯的有財富集中於老人的情況,再加上日本的老人多有李爾王情結、過度不信任子女而不願意提前將財產贈與子女,因此日本人繼承遺產的平均年齡已達67歲;這代表者日本有消費慾望及生育可能的年輕人,並沒有足夠的財力來讓他們依照本能進行有益社會的行為(生育及消費)。所以一種觀念是鼓勵孫輩而非子女輩繼承遺產,或鼓勵父母提前把財產贈與子女,就可以增加消費及生育而提高內需。[22]

本質無解論

編輯

較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左派經濟學家則認為,任何政府債務的改善與否討論都只是治標性質,日本病成因來自資本主義本質的終極問題,不可能靠任何財政政策來解決,資本主義假設人不管生在何處的機會都均等,生長環境也均等,聰明才智也均等,這種「假象公平」的前提假設在現實中並不存在,所以依附其上的理論最終也將失效。事實上階級和財富世襲的問題導致贏者圈和敗者圈的M型社會分化是社會的大漏洞,人人立足點並不平等,贏者再透過土地持有和生產資本的持有不斷輕鬆聚積更多財富,當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多數人消費力不斷下降,經濟本身就不可持續。最終不論任何解決方案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需要巨大且痛苦的改革,並且影響到很多既有得利階層的利益,然而2011年爆發的歐債危機和美國政黨惡鬥可以發現,這種改革的政治困難度,所以縱使有了確實有效的解藥可以遵循,也不保證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能實行無誤,這也是諸多悲觀論的成因。[23]

參見

編輯

參考與備註

編輯
  1. ^ 浜口惠俊; 鄭立剛. “日本病”还是日本化?. 世界歷史. 1981, (12) [2019-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2. ^ 日本近7成企业在海外生产 国内产业空洞化加速. 環球網. 2013-04-15 [2019-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3. ^ 张玉来:日本最大困局是产业空洞化而非债务.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4. ^ 日本水产业迈向成熟产业的挑战. 中國水產頻道. [2019-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5. ^ 梅建平:对僵尸企业输血致日本银行效率降低. 鳳凰衛視. 2010-11-06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5). 
  6. ^ 日本金融改革-金融泡沫与金融大爆炸.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7. ^ 台媒:日本焦虑银行堆满钱 低利率没人借. 中新網. 2013-11-19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8. ^ 日本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适应效率. 中華會計網校. 2006-04-25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3). 
  9. ^ 日本或加码货币宽松 债务占GDP比重达到247%. finance.eastday.com.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9). 
  10. ^ IMF对日本债务过多发出警告. 美國之音. 2011-11-24 [2019-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11. ^ 日本家庭金融资产约92万人民币. 日經中文網. [2016-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12. ^ 日本人收入下降,貧困家庭增加. 日經中文網. [2016-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13. ^ 日本人口集中东京都 专家提示一极化风险. 日本新華僑報網. 2011-08-10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14. ^ 日本生育率.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15. ^ 日本所得.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3). 
  16. ^ 東京自由打工族Tokyo Freeters(2010 PTS View Point).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3). 
  17. ^ 《财经郎眼》20160516: 日本失去了二十年?. [2019-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3) –透過www.youtube.com. 
  18. ^ LAZYweb. 全球經濟「不平衡」仍將持續數年. 今周刊. 2010-12-09 [2019-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19. ^ 村松岐夫、奧野正寬 編. 平成バブルの研究. 東洋經濟新報社. 2002 (日語). 
  20. ^ 德國產業資訊. 德國經濟辦事處.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3). 
  21. ^ 生技科系畢業生.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22. ^ 藻谷浩介(日本總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デフレの正体 経済は「人口の波」で動く [通縮真面目:經濟隨著人口變化]. 角川新書 (日語). 
  23. ^ 史迪格里茲. 失控的未來. 2010: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