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槎勝覽》又名《大西洋記》,明朝費信著。費信曾於永樂七年(1409年)、永樂十年(1412年)、 永樂十三年(1415年) 宣德五年(1430年),四次隨鄭和下西洋。

《學海類編》本《星槎勝覽》
據天一閣本整理的《星槎勝覽》

正統元年(1436年)費信著《星槎勝覽》,紀錄下西洋時所見所聞各國風土人情凡四十四國,集為二卷。

  • 星槎勝覽序
  • 附錄:四卷本星槎勝覽序
  • 星槎勝覽前集目錄
  • 星槎勝覽前集

占城國、賓童龍國靈山崑崙山交欄山暹邏國、爪哇國、舊港花面國滿刺加國、九洲山蘇門答剌國、龍牙犀角龍涎嶼翠藍嶼錫蘭山國、小具南國、柯枝國、古里國、忽魯謨斯國、拉撒國、榜葛剌國等二十二國是親身經歷.

  • 星槎勝覽後集
二十二國
  • 歸有光題
  • 費信傳
  • 羅以智帗

後集多從其他文獻摘錄[1]。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認為,費信《星槎勝覽》所記各國,凡馬歡《瀛涯勝覽》有的,其內容之詳細和重要性都不及《瀛涯勝覽》,但星槎勝覽所記錄的賓童龍國、交欄山、九洲山、翠藍嶼、錫蘭山國、小具南國,拉撒國不見《瀛涯勝覽[2]

版本

編輯
 
馮承鈞《星槎勝覽校注》

星槎勝覽流行兩種版本,二卷本和四卷本。二卷本是費信原作,文字蕪俚,四卷本是改訂本,較原本有較多的增刪,文字雅潔。四卷本不分前後集,共四十國。根據向達考證,四卷本的改編者是費信的崑山同鄉,編輯家周復俊。[3]。刪改本流行之後,原本不再流行,但歸有光認為「當時所記雖不文,亦不失真」,因此抄錄,得以保存下來。

二卷本有天一閣本,羅振玉《六經堪叢書》東方學會排印本。分前集二十二國,後集二十二國。有費信序,歸有光題詞。

四卷本傳世最多,有記錄匯編本,格致叢書本,古今說海本,學海類編本等。費信序與二卷本不同。

1936年馮承鈞根據羅以智校天一閣本為底本,和國朝典故本校訂;又因費信書采自汪大淵島夷志略》的內容很多,又根據藤田豐八《島夷志略校注》互證,編成《星槎勝覽校注》,1936年商務印書館印行,1954年再版。

翻譯本

編輯

星槎勝覽》有德國漢學家夏德和美國漢學家柔克義的英譯本,刊登於通報 1915年 第XXI期[4]

  • Fei-Hsin, Hsing-ch'a Sheng-lan or "Description of the starry raft(1436) translated Friedrich Hirth, W. W. Rockhill, "Note on the relations and trade of China with the Eastern Achipeligo and the coasts of the Indian Ocean during the fourteenth Century,part 2" T'oung Pao, XXI (1915)

另有節譯本:

  • The Chinese Travellers of the Ming Period, by Gabriele Foccardi; Wiesbaden, Harrasowitz 198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向達 《關於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幾種資料》,《鄭和下西洋文選》 155頁
  2. ^ 鄭和下西洋考》(法)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中華書局 34頁 一ISBN 7-101-03511-6
  3. ^ 馮承鈞 《星槎勝覽校注序》 第三頁 中華書局 1954
  4. ^ 鄭和下西洋考》(法)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中華書局 38、62頁 一ISBN 7-101-03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