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葉斯·阿克塞爾羅德

研究者

朱利葉斯·阿克塞爾羅德(英語:Julius Axelrod,1912年5月30日—2004年12月29日)是一名美國生物化學家。他與伯納德·卡茨烏爾夫·馮·奧伊勒一起獲得197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朱利葉斯·阿克塞爾羅德諾貝爾獎得主
Julius Axelrod
出生(1912-05-30)1912年5月30日
 美國紐約
逝世2004年12月29日(2004歲—12—29)(92歲)
 美國馬里蘭州貝塞斯達
居住地貝塞斯達 (馬里蘭州)
國籍 美國
母校紐約市立學院, 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
知名於兒茶酚胺的代謝
配偶Sally Taub
1938年結婚—1992年喪偶)
兒女2
獎項蓋爾德納國際獎 (1967年)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70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生物化學
機構國立衛生研究院 (美國)
學術指導者Bernard Brodie
阿克塞爾羅德

早年和教育

編輯

1912年5月30日,朱利葉斯·阿克塞爾羅德出生於紐約曼哈頓下東城的一所冷水公寓中。父親伊薩多和母親莫莉都是加利西亞猶太人移民,在紐約相識。伊薩多是為雜貨商製作籃子的工人,朱利葉斯小時候經常要在星期六和父親一起送貨。儘管阿克塞爾羅德家並無濃厚的猶太教氛圍,朱利葉斯從小學會了意地緒語。每天要上完公立學校後,宗教學校的訓練是他必做的功課。[1]

研究

編輯

止痛劑研究

1946年美國止痛與鎮靜劑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Analgesic and Sedative Drugs)撥款給紐約市衛生局(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Health)研究止痛劑的問題。伯納德·布羅迪和阿克塞爾羅德被分配研究非阿司匹林類退熱劑為何產生高鐵血紅蛋白症(一種非致命的血液疾病)這一副作用。1948年伯納德和愛梭羅德發現退熱冰的作用歸功於它的代謝產物對乙酰氨基酚,因此他們提倡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替代退熱冰,因為對乙酰氨基酚沒有類似退熱冰的毒副作用。

兒茶酚胺研究

1949年,阿克塞爾羅德開始在美國國家心臟研究所(美國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的前身,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一部分)工作。他研究了咖啡因的代謝機制和作用效果,這使他對交感神經系統及其主要神經遞質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產生了興趣。在此期間,阿克塞爾羅德還對可待因,嗎啡,甲基苯丙胺和麻黃鹼進行了研究,並完成了麥角酸二乙酰胺的一些基礎實驗。在意識到沒有博士學位對自己職業生涯的影響後,他於1954年離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前往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就讀,並他於1955年畢業。一年後,阿克塞爾羅德回到了研究院,開始了他職業生涯中的一些關鍵研究。

阿克塞爾羅德因其在神經遞質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再攝取和儲存方面的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獎。阿克塞爾羅德於1957年開始研究單胺氧化酶(MAO)抑制劑,發現兒茶酚胺神經遞質在釋放入突觸後不僅僅沒有發揮作用,反而被神經遞質被突觸前神經末梢重新捕獲(「再攝取」),並被循環使用。 他得出結論腎上腺素在組織中以非活躍形式儲存,並在需要時被神經系統釋放。 這項研究為後來的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如百憂解)奠定了基礎,後者可阻止另一種神經遞質5-羥色胺的再攝取。

1958年,阿克塞爾羅德還發現並表徵了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該酶與兒茶酚胺的分解有關。

松果體研究

阿克塞爾羅德後來的研究集中在松果體上。 他和他的同事揭示了褪黑激素和神經遞質5-羥色胺由色氨酸轉化而來,合成和釋放的速率與由下丘腦內上交叉眼核驅動的人體晝夜節律保持一致。阿克塞爾羅德及其同事的後續研究表明,褪黑激素在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中具有廣泛的作用,從而使松果體實現了生物鐘的作用。 1971年,他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此後他繼續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繼續從事研究工作,直到2004年去世。

參考資料

編輯
  1. ^ Snyder, S. H. Julius Axelro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2007, 151 (1): 81–90. PMID 1817554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