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凋萎點
永久凋萎點(英語:permanent wilting point,縮寫為PWP)或稱凋萎點(wilting point,縮寫為WP)是指植物能從中獲取水分、不會凋萎的最小土壤濕度。凋萎是指植物非木質部分喪失強度、植物葉片暫時下垂或反卷的現象,通常發生於土壤水分不足、或人類將其挖出後重新栽植的時候。如果土壤濕度低於永久凋萎點,那麼在飽和空氣中的植物在12小時內就會枯萎。凋萎點(通常用符號θpwp或θwp表示)的物理學定義為-1500 J/kg (-15 bar)吸水壓力下的土壤含水量。
歷史
編輯永久凋萎點這一概念最早於1910年左右提出。萊曼·布里格斯和Homer LeRoy Shants在1912年提出了凋萎係數的概念,該概念的定義是:在不往土裡澆水以及空氣濕度接近飽和的前提下,種植於該土壤中的植物開始枯萎並且無法從枯萎中恢復,此時的土壤含水量被稱為凋萎係數(Taiz and Zeiger, 1991)。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Frank Veihmeyer和Arthur Hendrickson認為這個量對於土壤來說應該是個常數,不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Lorenzo A. Richards指出,應該把它定義為-15 bar壓力下的土壤含水量。[1]
另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Veihmeyer, F.J. & Hendrickson, A.H. Soil moisture at permanent wilting of plants. Plant Physiol. 1928, 3 (3): 355–357. PMC 440017 . PMID 16652577. doi:10.1104/pp.3.3.355.
- Taiz, L. and E. Zeiger. 1991. Plant Physiology. The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 Inc. Redwood City, 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