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1720年—1789年),字穎長,號鶴亭,鹽務旗號江廣達,清乾隆時期出任兩淮鹽務總商40年,為清乾隆時期「兩淮八大總商」之首。[1]「身系兩淮盛衰垂五十年」。

江春生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原籍安徽省徽州府歙縣江村,曾祖父江國茂、祖父江演、父親江承瑜在江蘇省揚州業鹽致富,江演、江承瑜先後任兩淮總商。江承瑜寄籍儀徵。居住揚州新城南河下大街。

江春早年為儀徵縣諸生,乾隆三年(1738年),父親江承瑜去世,母親田氏繼任總商職位。乾隆六年(1741年),江春22歲時去南京參加鄉試未中,遂繼承家業,接任兩淮總商。與堂弟江昉被稱為「二江先生」。

江春長身玉立,美須髯[2],喜好詩文,擅長寫詩,當時與齊次風馬秋玉齊名[3][4][5],又交遊廣闊,「性尤好客,招集名流,酒賦琴歌,不申旦不止。」[6]袁枚曹仁虎蔣士銓金農方貞觀陳章吳獻可郭尚文金兆燕王步青等文人交往甚密,乾隆三十一年,江春邀集了一批文人在寒香館懸像賦詩,以紀念蘇東坡誕辰700周年,成為一時盛會。吳梅村之孫吳獻可因「通經史,究名法之學」,曾在江春家教書20年。並在南河下街建「隨月讀書樓」,出版《隨月讀書樓詩文》。又愛養蟋蟀,建「秋聲館」。

江春最為人熟知的是「江春大接駕」,「以布衣結交天子」。他在擔任兩淮鹽務總商40年間,曾6次接待乾隆皇帝南巡,籌劃張羅接待,並多次前往山東、天津迎駕[7],乾隆在揚州多次居住在江春的康山草堂 。相傳「瘦西湖白塔」為江春一夜用堆成。

乾隆年間,朝廷軍政費用支出浩繁,江春歷年向國家捐輸為數甚巨,「急公報效」,捐納的銀兩總數為1120萬兩,幾佔所有兩淮鹽商捐輸總數的四分之一[8][9],多次獲得乾隆封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因「辦治淨香園稱旨」,得到「奉宸苑卿」頭銜。又賞賜布政使頭銜(從二品),後來又授予「正一品光祿大夫」頭銜,並賞戴花翎(孔雀翎)。

由於頻繁捐輸,「百萬之費,指顧立辦」,江春晚年財力不足,到了「家屢空」的地步,乾隆三十六年和乾隆五十年,乾隆兩次批示借銀55萬兩作其營運資本,靠「商借皇帑」方式維持營運。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登基五十年大典,江春等鹽商獻銀100萬兩慶賀,年已65歲歲的江春受邀參加在京城乾清宮舉行的「千叟宴[10]。高宗稱他「誠藎有長才」,由是贏得了皇帝對他的信賴。

《揚州畫舫錄》記載江春家擁有自己的徽劇戲班春台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春台班與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四大徽班」奉旨進京,慶賀乾隆帝八十大壽,導致京劇誕生。  

江春在揚州構築了8處園林。包括早期住所「水南花墅」、東鄉別墅「深莊」、「退園」、「淨香園」(江園)、「秋集好聲寨」、「江氏東園」、「西莊」,不過最著名的則是位於揚州新城東南角的「康山草堂」(今康山街)。 乾隆皇帝曾兩次親臨康山草堂,題寫「怡性堂」匾額。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七月,江春去世,年69歲。[11]無子嗣。江昉先後以季子江振先、次子江振鴻繼之。《湖海詩傳》卷十九錄江春兩詩。有《隨月讀書樓詩集》三卷傳世,留詩320首。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歙縣誌》:「(江春)練達明敏,熟悉鹽法,才略雄駿,舉重若輕,四十餘年,規劃深遠。」
  2. ^ 袁枚「長身玉立,角犀豐盈」。阮元:「公偉岸豐頤,美須髯,喜吟詠,廣結納,主持淮南風雅。」李斗《揚州畫舫錄》:「體貌豐澤,美須髯,為人含養圭角,風格高邁,遇事識大體。」
  3. ^ 李斗《揚州畫舫錄》:「江方伯名春,字穎長,號鶴亭,歙縣人。初為諸生,工制藝,精於詩,與齊次風、馬秋玉齊名。」
  4. ^ 《履園叢話》:「(江春)初為儀徵諸生,能詩,工於制藝,當時與天台齊次風齊名,風格高邁,一時名士,皆從之游。」
  5. ^ 《兩淮鹽法志》:「工制藝,精於詩,與齊次風,馬秋玉齊名。先是淪濟有南馬北查之譽,迨秋玉下世,方伯(江春)遂為秋玉後一人」。
  6. ^ 《蒲褐山房詩話》:「江都自馬氏曰琯兄弟外,能讀書好客者推江鶴亭。」
  7. ^ 袁枚:《誥封光祿大夫奉宸苑卿布政使江公墓志銘》
  8. ^ 《兩淮鹽法志》
  9. ^ 劉淼《江春》(下),載《貨殖》第二輯,1996年10月。
  10. ^ 阮元《江鶴亭、橙里二公合傳》
  11. ^ 阮元《二公合傳》;江振鴻《七弟振先墓碣》云:「先大夫傷弟之亡,哀慟五月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