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手語
法國手語(法語:langue des signes française,LSF)是法國和瑞士法語區主要通行的手語。據《民族語》的統計,共有10萬手語者。
法國手語 | |
---|---|
LSF Langue des Signes Française Französische Gebärdensprache Lingua dei Segni Francese Sign Gallica Lingua |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法國、 瑞士 |
母語使用人數 | 10萬 (2014年)[1] |
語系 | 古法國手語
|
分支/方言 | 馬賽手語
另見法國手語語系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fsl ——囊括代碼單項代碼: ssr – 瑞士法國手語 |
Glottolog | fren1243 法國手語[2]swis1241 瑞士法國手語[3] |
ELP | 瑞士法國手語 |
歷史
編輯法國手語常被誤解為出自查爾斯·米歇爾·德·埃佩(Charles Michel de l'Épée)的工作。實際上他只是偶然間發現了已經存在的古法國手語:他到附近的房子下躲雨,遇到一對聾人姐妹,並被她們與巴黎聾人社區間使用的手語系統的豐富性和複雜性所震撼。[來源請求]埃佩投身於學習目前被稱作「古法國手語」的語言,最後自己建立了一所聾人慈善學校,自己發明了一套他所謂「規則手語」,並用這套手語教學生讀寫。埃佩在1771–1774年間得以將這套手語出版,並極大地吸引了教育者和名流的注意,也使許多人開始思考聾人教育的問題。
他創造的系統性手勢實際上是他學到的部分手語詞彙和一套自己研究的語法規則的配合。這樣出現的人工語言過於複雜,他的學生們根本不會使用。例如,他的手語要表達「難懂地」要連用5個手勢(「內部-理解-可能-形容詞-不」),而自然手語則直接用「理解-不可能」。法國手語並不是埃佩發明的,他對聾人社區的主要貢獻在於承認聾人並不需要口語就能學會思考,讓眾多聾人學生在一起生活間接促進了語言的自然演化。
此時開始,法國手語進入了一段繁榮期,直到19世紀後半葉,手語主義和口語主義學校間產生分歧。1880年,米蘭第二屆國際聾人教育會議決定口語應優先。在適當的時候,手語的使用被視為學習說話的障礙,因此被禁止進入課堂。
這一狀況在法國直到1970年代末都沒有變化,當時聾人社區開始為更好地讓社會承認手語、為一套雙語教育系統而奮鬥。1991年,國民大會通過了Fabius法案,官方認可了法國手語用於聾人兒童教育。[4]
字母
編輯法國手語字母既用於區分法國手語的相似手勢,也用於吸收法語中的詞彙。
另見
編輯參考
編輯- ^ 法國手語於《民族語》的鏈接(第18版,2015年)
瑞士法國手語於《民族語》的鏈接(第18版,2015年)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法国手语.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瑞士法国手语.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Article L312-9-1. Legifrance.gouv.fr. [19 Octo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1).
外部連結
編輯- The LSF wikiboo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