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士兵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7年8月23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7年8月23日) |
《活着的士兵》(日語:生きてゐる兵隊(いきているへいたい))是日本記者石川達三的一部報告文學,以大屠殺期間在南京對侵華日軍官兵面對面採訪的記錄為素材撰寫而成。1945年12月初版。
概要
編輯侵華日軍攻占南京後,石川達三作為日本中央公論社的特派記者前往採訪,抵達上海後乘火車於1938年1月5日進入南京。在南京,石川達三對參與南京大屠殺的侵華日軍第16師團第33聯隊進行了8天的實地採訪,以後又在上海對其他侵華日軍部隊進行了4天補充採訪,依據採訪內容於當年2月上旬撰寫了這部報告文學。由於紀實性地描述了侵華日軍的活動,在日本國內被認為是危害皇軍威信的作品,沒有被接受。《中央公論》1938年3月號刊載時雖然自主刪除了描述日軍對非武裝平民和婦女的殺戮、以及侵華日軍官兵在野蠻血腥的侵略戰爭中的心態等占原稿四分之一篇幅的敏感內容,日本內務部還是以「詆毀皇軍、擾亂時局」為由在發行當天查禁了《中央公論》當期刊物。隨後,作者、編輯和發行等三方被以涉嫌違犯新聞報刊法第41條(擾亂社會秩序)被公訴。石川達三受到監禁4個月緩刑3年的有罪判決。
1945年12月,河出書房(自由新書系列)出版了完整版的單行本。1999年7月,中央公論新社出版了修正版。石川達三在為1938年刪節版寫的前言中表示,「該文不是如實記錄實際作戰的經過,是作者嘗試了相當程度的自由創作的作品。部隊番號和官兵的姓名都是虛構的」。但是,在1945年初版自序中石川達三表示作品「呈現了戰爭的原滋原味」。書中有很多和成為原型的第16師團第33聯隊的作戰進程及歷史事實相一致的內容。
1945年5月9日,在接受日本讀賣新聞採訪時,石川達三說:「我是正月抵達南京的,沒趕上入城儀式,堆積在街頭的屍體觸目驚心」。由於採訪中詳細描述了在大屠殺現場的所見所聞,採訪報道發表之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先行機構國際檢查部(International Prosecution Section )訊問了石川達三。石川達三在訊問中補充說「這本書裡,我把發生在南京的事情作為發生在其他戰場的事情來記述」[1]。
石川達三於1985年1月31日去世。曾任「百人斬」訴訟後援會會長、「要求中國抗日紀念館撤除錯誤圖片的國民會」現任會長的日本歷史右翼文人阿羅健一,在2002年出版的《「南京事件」日本人48人的証言》(小學館文庫)一書中聲稱,他曾經在石川達三去世前三個月要求採訪,雖然被石川達三以治療為由拒絕了,但是石川達三曾經回應說:「我是在入城儀式兩周後抵達南京的。大屠殺的跡象一丁半點兒都沒看到。難以想象兩三周內能夠處理完數萬具屍體。關於我對大屠殺的所謂證言是虛構的,我至今也不相信」。
內容概要
編輯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書中人物
編輯- 近藤
- 一等兵。醫學學士。為治病救人的醫學世界和生命輕易消失的戰場的現實之間的差異而為難。在支塘鎮「徵用鮮肉」行動中姦殺中國女性。
- 笠原
- 下士。農家的次子,粗野而無知。擅長殺人而對戰友情誼深厚,被稱為「和部隊最般配的士兵」。
- 平尾
- 一等兵。曾經在新聞社作校對工作。入伍以後,仿佛把本來具有的細膩感性收藏起來了一樣,對中國人進行追殺劫掠中展現出了豪邁勇猛。
- 片山玄澄
- 隨軍僧侶。本來的職責應該是超度亡魂,參戰以來已經習慣於一手持念珠,一手持用慣了的鐵鍬劈頭殺人。在常熟一天殺死了5、6人。
- 中橋
- 翻譯。血氣方剛的青年,志願成為了翻譯。毆打試圖阻止搶奪耕牛的老婦。
- 倉田
- 小隊長、少尉。入伍前是小學教師,性格一絲不苟。自己早就記不清楚殺了多少中國人。殺人後,語調平緩地說:「好久沒有如此心情愉快地工作過了」。
- 西澤
- 聯隊長、上校。從支塘鎮、古里村、常熟、無錫、常州、丹陽、湯水鎮至到南京,每占領一處,手下都向「獵狗追逐兔子一樣搜尋女人」,所有糧秣都從占領區搶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