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9′42.4″N 115°20′52.6″E / 26.328444°N 115.347944°E / 26.328444; 115.347944

興國革命舊址
土地革命幹部訓練班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江西省興國縣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29~1933年
編號第六批第971項
認定時間2006年5月25日

瀲江書院土地革命幹部訓練班舊址)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瀲江鎮文昌路橫街小井頭,建於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書院為磚木結構、庭院式建築,由門廳、講堂、拜廳、魁星閣、文昌宮和崇聖祠組成。占地面積4903平方米。1929年4月毛澤東曾在此文昌宮居住,並在崇聖祠舉辦了土地革命幹部訓練班。1930至1943年為興國縣蘇維埃政府駐地。1954年拆建武裝部。1979年按原貌重建。2006年作為興國革命舊址的一部分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3]

歷史

編輯

據同治十一年《興國縣誌》記載:瀲江書院「舊在邑北門外瑤岡下。乾隆三年戊午知縣徐大坤因文廟舊址創建。乾隆三十年癸巳知縣陳椿年復以文廟舊址鼎建文廟。文廟居右,瀲江書院在左。」[4]

建築特色

編輯

瀲江書院坐北朝南,依山造形,五重遞進。由低而高,階梯層次,設計嚴謹,布列有序,有江南書院的典型風格。[5]

  • 有正有斜空間原則:書院的主要建築和空間沿着兩條軸線展開。位於西邊的主軸線有幾個曲折,而位於東邊的次軸線則由北往南直行。
  • 有高有低空間效果:書院地處山崗,地勢高差較大。位於地勢最低的入口處與制高點文昌宮地勢相差近4米。設計者根據地勢高差變化、相關建築物的重要性、以及空間組織結構,安排了4組基準標高,並根據這4組標高組織建築的豎向空間設計。
  • 緊湊的空間布局和宜人的空間處理:書院雖然空間狹小,但由於採取多種性質的空間層次,讓建築、庭院、走廊等有機結合,做到「屋中有院,院中有屋」。由於書院的庭院(或天井)空間的比例和尺度關係得到較好的把握,儘管建築布局緊湊,卻無絲毫壓抑感,反而透出一種親切宜人、靜怡典雅的書院建築特有的空間氛圍。
  • 富有地方特色的紅石建築形象:在書院建築群中,大量使用了興國縣本地出產的紅石(為丹霞地貌的石頭)為基石、門框、門檻石、踏步、護角護邊石等處的建築原料。一方面紅石和普通青磚相比,具有強度高和防潮性能好等特性;另一方面紅石有易雕琢、易加工成型等特點,可將其運用在欄杆、石獸雕刻、門洞過梁及牌坊中。
  • 建築構件和彩繪文化:在書院的各建築中採用了石雕、木雕、彩畫、拼貼等裝飾手法,提高了建築藝術的文化品位。

圖集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重走长征路. 中國中央電視台. 2003-12-26 [2016-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1). 
  2. ^ 周紅兵. 兴国将军县旅游区. 紅旗網. 2012-12-13 [2016-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6). 
  3. ^ 公元一九八七年版《兴国县志》. 興國縣圖書館. [2016-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0). 
  4. ^ 同治十一年《兴国县志》摘编. 興國縣圖書館. [2016-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3). 
  5. ^ 李晨; 李紹天. 潋江书院的建筑与空间特色 (PDF). 華中建築: 32–36. [2018-04-22]. 1003-739X (2008) 04-0032-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8-1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