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粿福建千層糕)是一種食物,在由福建泉州等地遷往江西省玉山縣紫湖鎮的居民經過改良後的千層糕。此乃「七月半」,即所謂的中元節時候當地特有的食物。

炒米粿
漢字 炒米粿
白話字 Chhá-bí-ké

製作方法

編輯

取乾淨的稻草,燒成灰;將稻草灰放進菜籃子中,用於過濾水;一次次地淋水,過濾後的水變成琥珀色略帶黃綠,當地人稱之為「黃鹼」(閩南語發音:ng-kinn).將大米浸入黃鹼水中,浸泡約半天左右,將米與適量黃鹼水一起用石磨磨成漿狀,此時可以根據需要考慮是否加糖。在用特製的蒸桶蒸。蒸要一層一層地蒸,等面上這一層已經成型欲熟之時在倒一層米漿,如此反覆。蒸熟之後,拿出,這便是「炒米粿」了。擱置放涼之後,用細線將其分成幾塊便於存放。將「炒米粿」放入之前剩餘的黃鹼水中可以延長存放時間。

食用方法

編輯
  1. 直接食用,「炒米粿」層層清晰,可一片一片剝下來吃。如果之前加了糖即為甜味,如果沒有,就是無味。
  2. 煮着吃,先做湯水:放油、鹽、醬油、等調味料,放水,待水燒熱,放入已經剝成一片一片的「炒米粿」,水沸騰之後即可。
  3. 拌着吃,在碗裡放熱適量的豬油,鹽、醬油等調味料,將焯過水的「炒米粿」放入碗中,攪拌即可食用。

注意問題

編輯

由於此「炒米粿」含黃鹼較多,所以食用一定要適量,否則容易引起尿不盡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