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1909–1991)

王效明(1909年2月—1991年11月30日),遼寧省昌圖縣七家子鄉二河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東北抗日聯軍將領。

生平

編輯

祖籍山東省萊州府即墨縣。曾祖父王佩賢闖關東。祖父王祥生六子,父親王景成是長房,生四子三女,為最小的孩子,六歲喪母,送養給二叔。十歲進杏山小學。十三歲進金家屯高小。1923年高小畢業後投奔在奉軍的舅父開始謀生。1924年11月考取公費的奉天兵工學校。1927年12月畢業後考取東北陸軍講武堂。1930年畢業於東北陸軍講武堂畢業後分到哈爾濱的東北局十八旅76團為見習軍官。九一八事變後,王效明秘密參加了滿洲國愛國軍官的「反日救國小組」。利用1931年10月入職滿洲國首都新京的禁衛步兵團三營營副的機會,聯絡抗日誌士,準備綁架溥儀。後因事情泄露,他逃往哈爾濱。不久,他又參加了反日救國軍,任參謀長兼支隊長。1932年11月因內奸告密,被日本憲兵逮捕。由於他沒有暴露身份,1934年被保釋出獄。

1935年1月在哈爾濱獲悉寧安縣有老紅軍的抗日游擊隊。1935年2月到寧安南的三家子參加抗日救國軍。任軍部參謀。1935年8月在寧安縣北湖頭經軍長周保中、二團政委高鳳儀介紹入黨,同時擔任教導大隊大隊長。1936年1月改編成東北抗聯第5軍,任五軍第2師參謀長。1936年11月任五軍第二師師長兼牡丹江抗日聯軍辦事處主任(籌措經費給養)。1937年11月五軍警衛旅改編為第3師任政治部主任。1938年6月任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部參謀處長。二路軍西征,留守在下江的部隊由吉東省委下江三人團負責:季青、王效明、鮑林。1938年12月兼任7軍政治部主任。1938年冬天日偽三千餘人對下江抗日游擊根據地大討伐,摧毀了密營種植的莊稼與囤積的物資,部隊嚴重損失。1939年10月任七軍政委兼軍特委書記。1940年4月七軍縮編成二路軍第2支隊,任支隊政委兼省委代表,支隊長王汝起犧牲以後支隊長兼政委。1940年底帶部隊進入蘇聯,參加了南滿、北滿、吉東三個省委的聯席會議(伯力會議)。1941年8月率小股部隊返回虎林饒河,一直挺進到樺南、依蘭。1942年8月1日,東北抗日聯軍南北兩個野營合併,正式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即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第88步兵旅),任第二營營長。1943年3月率隊入蘇聯境內。

1945年日本投降後,8月27日進抵吉林市蘇聯紅軍吉林市衛戍司令部副司令,接收吉林市。八路軍359旅的袁任遠、旅政治部民運科長段競率領的先遣隊30人於1945年10月底到達長春,11月5日到達吉林市。成立永吉地委、永吉軍分區,書記兼政委袁任遠,司令員王效明,組建吉林全省保安隊。下設三個總隊,段競任吉林保安第一總隊政委。[1]

1945年11月21日,朝鮮義勇軍第五支隊乘火車抵達吉林市後,由於蘇聯駐軍不同意該部東去延邊,遂編為吉林保安第七支隊。支隊長崔明,政委朴勛一。1945年12月初,吉林保安第一總隊及第七支隊占領樺甸縣城。1946年1月,吉林保安第七支隊更名為朝鮮義勇軍第七支隊。

1946年2月,吉林保安隊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二十四旅兼永吉軍分區,旅長王效明,下轄兩個團。保安隊一總隊改編為第七十二團,團長顏德明、政委段競。活動範圍為樺甸磐石伊通雙陽等縣。1946年3月,朝鮮義勇軍第七支隊改編為樺甸縣保安團,團長楊上堃。1946年4月14日,二十四旅第七十團(即延邊警一旅一團)和七十一團奉命參加了第一次長春進攻戰役。1946年5月底,東北民主聯軍棄守長春市、5月28日放棄吉林市。1946年7月,吉林軍區永吉軍分區兼二十四旅改編為吉南軍分區兼二十四旅,轉戰在吉林市南部的永(吉)南、樺甸、磐石、雙陽、伊通縣等地,堅持敵後武裝鬥爭,王效明任軍分區司令員兼旅長。軍分區政委兼地委書記楊尚奎,旅政委兼軍分區第二政委鄧飛,副司令員蔣克誠馮精華,副政委張百春,參謀長康干生,副參謀長熊志堅,政治部主任宋景華,供給部部長倪興中、政委劉韻秋,衛生部政委周交臣。吉南軍分區兼二十四旅轄第70、第71、第72共三個團,七十團團長劉健民,政委劉春光;七十一團團長齊連升(抗聯幹部),政委夏藎卿/張開進;七十二團團長顏德明,政委段競。此外,還有樺甸縣保安團(由朝鮮義勇軍七支隊改編),團長楊上堃,政委汪小川;磐石縣大隊(後擴編為警衛團)、樺南遊擊大隊(以那爾轟為中心)、天崗游擊隊、伊(通)雙(陽)武工隊等。1946年秋冬季是吉南最困難時期,僅控制樺甸縣松花江東的大約60個自然村,人口不過兩萬,部隊有3000餘人,與江西駐守的國軍第207師部隊對峙。第24旅的3個團撤銷營的建制,每個團縮編為5個連。1946年底,由於減員過大,第70團與第72團合併為新的第70團,團長顏德明;樺甸縣保安團改編為新的第72團,團長楊上堃。1947年初,隨着「四下江南」作戰,吉東軍分區警備二旅調入吉南戰場。1947年1月吉南軍分區殲滅松花江東唯一的敵據點樺樹林子,斃傷160餘人,俘虜200餘人。1947年2月,吉林軍區組建東滿獨立師,新編成的第70團上升改編為獨立師第7團,團長顏德明

1947年東北「夏季攻勢」中,吉南軍分區於5月31日占領樺甸縣城、磐石縣城、攻克了煙筒山。1947年7、8月份,樺甸縣大隊擴編為七十三團;磐石縣警衛團改編為七十四團。吉南軍分區這時轄第71、第72、第73、第74共計4個團,總兵力4000多人。東北夏季攻勢中,吉南軍分區作戰265次,殲敵1685人,摧毀碉堡215座,繳長短槍1375支、輕重機槍25挺、炮17門。1947年攻克口前鎮,殲滅正規軍步兵、工兵、輜重兵3個營。1948年3月2日吉林市守軍60軍棄城逃長春,吉南軍分區沿途殲敵近千人。

1948年1月18日,以吉東軍分區機關在九台縣改編為獨立第六師,師長鄧克明,下轄第16團(前身朝鮮義勇軍5支隊15團、延邊警1旅3團、吉東軍分區獨立3團)、第17團(前身延邊警6團、吉東警2旅5團、吉東軍分區獨立6團)、第18團(前身為永吉軍分區2團、24旅71團,團長蘇連才)。1948年11月,改稱第一五六師。

1948年4月,吉林軍區吉南軍分區第七十二團兩個營(原朝鮮義勇軍第7支隊)、松江軍區第八團(原朝鮮義勇軍第3支隊)、牡丹江軍區獨立第3團(1946年4月穆稜縣保安隊基礎,1947年4月改編為牡丹江軍區獨立第三團),合編為獨立第11師,以吉南軍分區機構改編為師直,師長王效明.政委宋景華,副師長李德山,全師7000餘人。1948年8月,該師參加長春圍城戰。占領長春後,該師擔任衛成長春任務,由於紀律好被軍委通報表揚。1948年11月,延邊軍分區補充該師新兵2000餘人。12月,吉林軍區警衛團1100人補入該師。1948年11月,獨11師改稱第164師。轄第490、第491、第492團。

1949年6月,王效明率解放軍第164師改編為炮兵第6師,任師長。1950年7月率部調青島改編為海軍海岸炮兵學校,任海軍炮兵學校首任校長。1950年8月開學,1950年12月培養了12個連的建制人員。1953年8月,王效明調海軍海岸炮兵部任副部長。1955年1月,任海軍岸防部部長,1955年7月調中央軍委武裝力量監察部海軍部主任。1955年,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2]。1959年11月,調海軍旅順基地任副司令員。1964年8月,調中央監委駐第五機械工業部監察組任組長。1978年2月出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五機部顧問、中國兵工學會副理事長。1983年離休,任中國兵工學會名譽理事。

1991年11月30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2歲[3]

參考

編輯
  1. ^ 吉林市黨史人物傳:段競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2-25.
  2. ^ 揭秘:中共首批开国将军的级别是怎样划分的?. 鳳凰網(轉自摘自《黨史博覽》2010年第5期). 2010-06-13 [201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0). 
  3. ^ 王效明--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2016-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