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唐(1929年3月—1992年11月24日),中國金屬材料學家。河南安陽人。1952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1960年獲蘇聯科學院巴依可夫冶金研究所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提出液態與非晶態相關性研究。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29年3月生於河南省臨漳縣(現安陽縣)。

王景唐
出生1929年3月
逝世1992年11月24日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別名字希堯
籍貫河南安陽
母校交通大學
職業中國科學院院士,冶金物理化學家,金屬材料學家

生平

編輯
  • 6歲進入鎮北小學,在班裡學習最好。七七事變後,學校無力繼續舉辦,父親王者孝和母田氏將其轉入姚長青主辦的私塾就讀。姚長青文才甚高,對王的勤學、聰明十分讚賞,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一名弟子,遂潛心培養他。王景唐家距岳飛故里不遠,父母親從小就常給他講岳飛的故事,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1941年,王景唐入建勛初中學習,
  • 1944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1943年,河南發生大災荒,王景唐親眼看到了逃荒的饑民每天餓死、凍死在外面慘不忍睹的情況,還聽到父親講述在漢口火車站旁看到的被日本侵略軍殺害的農民,使王景唐幼小的心靈深處痛感中國的貧弱和日本侵略軍的殘暴。
  • 1945年抗戰勝利,王景唐考入開封高中,立志當一名工程師。由於時局動亂,物價飛漲,他在外讀書也很困難,常用柿子餅充飢。
  • 1948年,王景唐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半年後,在暑期考取了交通大學化學系,由河南去上海讀書。
  • 1949年12月他在交通大學化學系讀書時成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員。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他帶頭並組織同學踴躍報名參加志願軍,雖然沒有被批准,但他下定決心將自己的一切交給祖國。
  • 1952年,王景唐從交通大學化學系畢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工作。
  • 1952-1954年在金屬研究所派駐撫順鋼廠工作組從事鋼質量及爐渣組成改進的研究。
  • 1954-1956年在金屬所派駐大連鋼廠工作組從事氧氣煉鋼和強化(縮短)還原期的試驗研究。
  • 1956年5~8月在北京中國科學院俄語班學習
  • 1956年9月-1960年8月在莫斯科蘇聯科學院巴依可夫冶金所作研究生,從事液態金屬表面張力及真空脫碳的研究,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
  • 1961-1969年從事鈾冶金工作,研製「08」核燃料鈾元件,並協助李薰所長(兼15室主任,王為副主任)組織領導了15室工作。
  • 1969年底至1972年5月文革期間到農村插隊。
  • 1972年5月回到研究,至1980年在金屬所從事電渣熔鑄火炮身管、導彈殼體用超高強度鋼、航空用調壓器T10A彈簧鋼帶的研究。
  • 1980-1992年從事液態金屬、非晶態金屬、納米晶體和超微粉的研究。

擔任職務

編輯
  • 1961-1969年 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室副主任,兼真空精煉(鈾)組組長。
  • 1972-1980年 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
  • 1980-1985年 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副所長。
  • 1986-1992年 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除歷任上述職務外,還兼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冶金學科組成員,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物化學會理事,中國機械學會材料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材料與工程科學部金屬材料學科發展戰略研究組成員,國家科委材料科學學科組分組副組長,國家科委發明評選委員會特邀審查員等。

主要成就

編輯

科學研究

編輯

提出液態與非晶態相關性研究,得到液態與非晶態合金粘度的數學表達式;率先研究105 -108 K/S急冷速度的測量及其對非晶合金膨脹、比熱及磁各向異性的影響、二元和三元系列合金熔體的表面能與表面組織、過冷液態金屬(Ⅲ族)性質變分計算,取得重要進展。 發現非晶硒的玻璃轉變可逆新現象,指出其轉變實質是一個以雙粒子反應為特徵的可逆轉變,具有重要理論和實際意義。 提出非晶合金的晶化新機制;提出控制晶化的晶粒尺寸以廉價地製備超細合金粉的新途徑;發現納米晶合金的硬度與晶粒度呈Hall Petch反常效應;突破前人提出的機械合金化判據ΔH<0的限制,並可通過添加不同元素以加速晶化或非晶化過程。 1956年,王景唐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被選送到蘇聯留學,進行液態金屬表面的研究。 1960年當他從蘇聯科學院巴依可夫冶金研究所取得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回國時,正是蘇聯撤走專家,中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面臨嚴重困難的時期。金屬所此時的研究方向也由為國家的鋼鐵工業恢復和發展服務轉向發展高、精、尖技術,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服務。根據國家需要,金屬所承擔了原子能反應堆用的核燃料鈾元件的研製任務。王景唐任研究室副主任兼真空煉鈾組組長,協助李薰所長組織並領導鈾冶金方面的工作。當時這項實驗屬國家保密項目,沒有資料可查,沒有先進的設備,實驗條件非常簡陋。無論是在所內做試驗,還是下廠精煉鈾礦,工作環境非常艱苦。鈾是放射性極強的金屬,當時缺少必要的防護條件和措施,是自力更生發展祖國科學事業的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使王景唐和同志們不圖名、不求利、不顧鈾元素對人體的危害,全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人才培養

編輯

1983年,王景唐在體檢時發現肝部有陰影,懷疑是惡性腫瘤。所里派人陪同他到上海做手術。在術前他很動情地給研究所黨委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自己「取之於人民甚多,付之於人民甚微」的不安心情。他還表示如果手術成功,要竭盡餘生獻身祖國。手術後發現病變組織是良性的血管瘤。他慶幸自己又贏得了生存的權利,更加珍惜時間,爭分奪秒地去工作。王景唐在工作上追求高標準,在生活上卻一向以儉樸為本。每次他出國一點一滴省下的錢,不給自己買大件電器,而為所里買實驗儀器,剩餘的全部上交。他的家中最多的是書和資料,最值錢的還是書和資料。 王景唐在勤懇認真地從事科研工作的同時,竭盡全力培養青年人,堪稱師表。恢復研究生招生以來的10多年裡,他培養了26名碩士生,13名博士生。他曾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他認為,在國際大循環中,未來經濟競爭的焦點是人才,現在全世界普遍認識到良才奇缺,奇才難得,一個有創造性的人才對某種科技事業甚至一個國家來說,往往可以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影響,所以他甘做人梯,扶植青年人。他針對一些學生出國不歸的現象,經常帶着一種非常激動的心情向他的學生們呼籲,甚至是吶喊:「我們的事業在祖國,我們要造就能為社會主義祖國的富強、科技的進步勇於獻身的青年一代。」 1992年10月1日,遼寧人民廣播電台在慶國慶、迎嘉賓現場直播欄目中報道王景唐的談話,他說:「每當我想起祖國,我就會心情激盪、心跳加快,我感到祖國溫暖、神聖、偉大,我認為任何偉人都是熱愛自己祖國的,任何不愛祖國的決不能成為偉人,我常以這種諾言和想法與學生們共勉。我常這樣想,作為一個研究生導師,應當以培養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超過自己的學生為自慰,如果一個導師在他一生中沒有培養出超過自己的學生,那他就是失職。所以我想培養學生除科學知識以外,應當要求他們成為獻身祖國科技事業、為祖國富強而奮鬥的青年一代……」。王景唐的這一願望正在實現。如今在國內外同行中嶄露頭角,取得令人矚目科研成果的傑出青年科學家盧柯,就是王景唐培養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 1985年,盧柯考取了王景唐的碩士研究生,他學習刻苦、勤奮,表現突出,被視才如命的王老師看中,非常喜歡,精心培養。後推薦他不經考試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盧柯勇於拼搏,數年來,學習、工作經常是通宵達旦,於1990年畢業,獲首屆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並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26歲時就成為中國最年輕的高級科研人員。盧柯繼承和發展了導師的事業,提出了非晶態合金晶化過程微觀機制新理論,並發展了非晶完全晶化法製備納米晶體新技術。該法在國際上獨樹一幟,成為世界上納米晶體3種主要製備方法之一。

獲獎記錄

編輯

王景唐和同事們研究分析金屬鈾及其合金在真空冶煉過程中的成分變化及雜質去除規律,建立了精煉鈾的真空感應爐和液態金屬表面張力測定儀及黏度計,開創了中國金屬鈾的真空冶煉新領域。他作為課題組長負責技術攻關,在全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攻克了「08」核燃料鈾元件生產工藝技術關鍵,並在技術上有所創新。由金屬所提供的生產工藝所生產的鈾元件,通過了錢三強親自主持的技術鑑定。這項成果受到第二機械工業部表揚,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該項目也是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國防專項特等獎「原子彈及氫彈的突破和武器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99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時,人們向他祝賀,並重提當年攻關的艱苦歷程,他激動地說:當年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攻關,大家都沒有獎金,沒有加班費,寫的文章因為保密也不能發表,但是我們都為國家的科技事業發展盡了一點力,所以今天的榮譽是屬於大家的!屬於金屬所的![1]

[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_211075 鏈接文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附加文本。
  2. ^ 鏈接文本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7-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