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離(英語:Ionization),或稱電離電離作用離子化,是指在(化學性的)能量作用下,原子分子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下產生自由離子的過程。

電中性原子的電離能

電離大致可細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連續電離(sequential ionization)和非連續電離(nonsequential ionization)。在古典物理學中,只有連續電離可以發生。非連續電離則違反了若干物理定律,屬於量子電離

例如:

  • 在水溶液中,由於水分子的作用,HCl全部解離成H+和Cl,因此被定義為強酸
  • 在水溶液中,由於水分子的作用,CH3COOH部分離解成H+和CH3COO,因此被定義為弱酸
  • 在光照或高能射線輻射下,氣態原子、分子失去電子變成離子

古典電離

編輯

只適用於古典物理和波耳模型,使原子和分子電離完全確定性,即每一個問題,始終有一個明確的和可計算的答案。

電離理論的提出

編輯

電離理論是1884年時由瑞典化學家S.A.阿倫尼烏斯提出的,因此也稱為阿倫尼烏斯電離理論,又稱為酸鹼電離論。阿倫尼烏斯提出電解質會在溶液中自動的離解成正、負離子的理論。

參閱

編輯
物質的相變
  轉變為
固態 液態 氣態 電漿態
固態 熔化 昇華
液態 凝固 汽化
氣態 凝華 液化 電離
電漿態 等離子體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