癟三
來源
編輯「癟三」一詞的來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其中大多認為是英語的音譯詞。有人認為該詞來自洋涇浜英語中的beg say(或begsir[1],乞討、乞丐之義),後音譯為「癟三」。[2]也有認為來自洋涇浜語的empty cents、penniless[3][4]或 fifty cents,初讀作「癟的生斯」(或作「畢的生司」),後簡為「癟生」,又因吳語中「生」、「三」同音,而被稱為「癟三」。[5]
使用
編輯「癟三」最初是指以乞討或偷竊為生的無業游民,且常常骨瘦如柴、衣衫襤褸。同時,該詞還派生出了其他一些詞彙,如「垃圾癟三」指以拾垃圾為生的乞丐,「羅宋癟三」指舊時流落在上海的白俄(或泛指落魄洋人[6]),「洋裝癟三」指雖身着洋裝但實際貧窮之人,「鄭家木橋小癟三」指舊時流落在洋涇浜上鄭家木橋附近的癟三。[1][7]
不過如今「癟三」一詞有時也可被當作昵語使用,與「傢伙」、「夥計」等相近。[2]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錢乃榮、許寶華、湯珍珠. 《上海话大词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326-2248-1.
- ^ 2.0 2.1 薛理勇. 《上海闲话碎语》. 上海辭書出版社.
- ^ “瘪三”. 新民晚報. 2010-03-25 [2011-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4.0 4.1 吳連生. “瘪三”词义探源. 咬文嚼字. 1999, (6).
- ^ 5.0 5.1 汪仲賢. 《上海俗语图说》. 上海大學出版社.
- ^ 薛理勇. “罗宋瘪三”. 新民晚報. 2010-05-12 [2011-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2).
- ^ 張姚俊. 闲话“郑家木桥小瘪三”. 檔案春秋. 201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