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俘虜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5月24日)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7年5月24日) |
在政治領域,管制俘虜(英語:Regulatory capture),或稱機關俘虜(英語:agency capture)是一種政治腐敗形式(參看侍從主義)。當政治實體、政策制定者或管理者被選為服務於少數選區的商業、意識形態或政治利益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如特定地理區域、產業、職業或意識形態團體。[1][2]
理論
編輯對於公共選擇理論的學者而言,管制俘虜現象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在政策或監管決策的結果中擁有重大利益的團體或個人,會集中他們的資源和精力,以獲取他們偏好的政策結果;而公眾成員由於個人對結果的利益較小,通常會忽視這些影響[4]。所謂管制俘虜,指的是利益團體成功影響監理機構的工作人員或委員會成員的行為。
管制俘虜理論是公共選擇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稱為管制經濟學。此類經濟學家對政府通過管制干預以保護公共財的觀點持批評態度。經常被引用的重要文獻包括伯恩斯坦(1955)、Huntington(1952)、Laffont & Tirole(1991)以及Levine & Forrence(1990)。管制俘虜理論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斯蒂格勒密切相關[5],他是該理論的主要開創者之一[6]。
管制俘虜的風險來自於機構本身的性質[7]。這表明,應儘可能保護監管機構免受外部影響,或者根本不應設立某些機構。一個被俘虜的監管機構通常比沒有監管更糟,因為它行使了政府的權力。然而,增加機構的透明度可能會減輕俘虜的影響。最近的證據顯示,即使在具有高透明度和媒體自由的成熟民主國家,複雜的監理環境仍與更高水平的腐敗(包括管制俘虜)相關聯[8]。
喬治·斯蒂格勒將管制俘虜問題定義為「發現何時以及為何某個行業能夠利用國家為其服務的問題」。他專注於整個行業。然而,實際上,並非整個行業在「俘虜」其監管機構,而是大公司利用「旋轉門」的方式,通過提供高薪來「劫持」監管機構。Brezis和Cariolle(2019)研究顯示[9],與監管機構有關的公司主要是大型企業。事實上,前五大金融公司集中了約80%的「旋轉門」活動和管制俘虜,這導致同一行業中企業之間影響力的不平等。
值得注意的是,發達國家的管制俘虜已不再與腐敗和非法行為相關,反而是與權力濫用有關[10]。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Dal Bó, Ernesto. Regulatory capture: A review.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6, 22 (2): 203–225. doi:10.1093/oxrep/grj013.
- ^ Regulatory Capture Definition. Investopedia. [October 2,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3, 2015).
- ^ Wilson, James. Bureaucracy : 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y do it.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ISBN 0465007856.
- ^ Timothy B. Lee, "Entangling the Web"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8-07-06.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3, 2006). Retrieved April 1, 2011
- ^ Editorial Board. Regulatory Capture 101: Impressionable journalists finally meet George Stigler. Wall Street Journal. October 6, 2014 [March 14,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18, 2014).
- ^ Amann, Edmund (編). Regulating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6: 14 [April 14, 2011]. ISBN 978-1-84542-49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2) –透過Google Books.
- ^ Gary Adams, Sharon Hayes, Stuart Weierter and John Boyd, "Regulatory Capture: Managing the Risk"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7-20. ICE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Events (PDF) (October 24, 2007). Retrieved April 14, 2011
- ^ Hamilton, Alexander (2013), Small is beautiful, at least in high-income democracies: the distribution of policy-making responsibility, electoral accountability, and incentives for rent extraction [1]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6-07., World Bank.
- ^ Brezis, Elise; Cariolle, Joel. The revolving door, state connections, and inequality of influence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019, 15 (4): 595–614. S2CID 219262789. doi:10.1017/S1744137418000498.
- ^ Brezis, Elise S. Leg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of the revolving door (PDF).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June 2017, 52: 175–188 [2024-05-10]. doi:10.1016/j.jmacro.2017.04.006. hdl:10419/17374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