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山文化,是指西漢末年起,以廣德市橫山為中心,遍及江淮和東南沿海廣大地區,包括皖、蘇、浙、贛等十餘省,由緬懷治水英雄張渤關愛民眾、彌災捍患、勇於獻身的精神而形成的官民共禱的祭祀文化,因唐玄宗赦封橫山為祠山得名[1][2][3]。祠山信仰從產生到現在經歷了兩千年[4]。它既具有吳文化的典型特徵,又是吳文化發展的一個極致[5]

《廣德州志》中的祠山廟圖

祠山廟會是祠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7]。廣德向來有舉辦祠山廟會的傳統,廟會是集宗教信仰、娛樂活動、商業貿易為一體的群眾性聚集活動,在豐年幾乎年年都有,一般持續三天,是人民生活安樂、經濟活躍的重要象徵。在清末太平天國戰爭和同治年間的瘟疫後,廣德人口消亡殆盡。隨着移民的大量湧入,祠山廟會的傳統並未銷聲匿跡,相反,移民群體將從自己原籍帶來的文化藝術與廣德本土文化相融合,極大地豐富了廣德祠山廟會的舞台[7]。但到了北伐戰爭時期,祠山廟會並非每年都舉辦[8]抗日戰爭爆發後,日寇入侵時期,農村經濟破產,廟會隨之停止[8]。此後,由於國共內戰的影響,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封建迷信的破除,廟會即完全消失[8]

廣德地處長江下游,跟太湖流域緊密相連,屬於古代吳越兩國交匯之地,傳統上屬於吳文化地區[9]。雖然地處尾,但區治上多隸屬江浙[10]。如今廣德市已經不再是吳文化核心區,但仍受到吳文化影響[11]

目前,由於思想認識上的游移遲滯和客觀操作上的難度,保護恢復力度遠遠不夠,廣德祠山文化日漸式微[12][3]

參考文獻

編輯

書籍

編輯
  • 政協廣德縣委員會. 任濟; 洪紅 , 編. 广德风物. 安徽省合肥市: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2-12. ISBN 978-7-212-06014-5 (中文(中國大陸)). 
  • 政協安徽省廣德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广德文史资料 第一輯. 安徽省廣德縣: 廣德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1986-01 (中文(中國大陸)). 
  •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江苏吴文化志. 江蘇省南京市: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04. ISBN 978-7-5345-9766-4 (中文(中國大陸)). 

引用

編輯
  1. ^ 历史文化. 廣德市人民政府. 廣德市政府(辦公室). 2021-09-09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中文(中國大陸)). 
  2. ^ 廣德風物(2012年),第4頁
  3. ^ 3.0 3.1 王恆. 广德县祠山文化的传承与旅游开发构想. 中文信息 (四川省成都市: 電腦商情報社). 2017, (12): 89. CN 51-1269/TP. ISSN 1003-9082. doi:10.3969/j.issn.1003-9082.2017.12.076 (中文(中國大陸)).   
  4. ^ 張超. 略论广德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层次(连载二). 今日廣德 (安徽省廣德縣). 2015-07-08 (中文(中國大陸)). 
  5. ^ 廣德風物(2012年),第5頁
  6. ^ 廣德文史資料(第一輯)(1986年),第65頁
  7. ^ 7.0 7.1 蔣靜. 錢立青 , 編. 移民、交通与商业:清末民国广德县经济发展之兴衰研究. 合肥師範學院學報 (安徽省合肥市: 合肥師範學院). 2021, 39 (4): 19-26. CN 34-1303/G4. ISSN 1674-2273. doi:10.3969/j.issn.1674-2273.2021.04.005 (中文(中國大陸)).   
  8. ^ 8.0 8.1 8.2 廣德文史資料(第一輯)(1986年),第72頁
  9. ^ 張超. 略论广德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层次(连载一). 今日廣德 (安徽省廣德縣). 2015-07-07 (中文(中國大陸)). 
  10. ^ 廣德風物(2012年),第3頁
  11. ^ 江蘇吳文化志(2013年),第2-3頁
  12. ^ 陳興福. 祠山文化在广德的传播、繁衍、衰落及恢复对策.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2021-08-31 [2022-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1) –透過搜狐號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