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梁傳》是《春秋穀梁傳》的簡稱,是一部對《春秋》的註解,與《左傳》、《公羊傳》同為解說《春秋》的三傳之一。傳說孔子的弟子子夏將這部書的內容口頭傳給戰國時魯國人穀梁子,穀梁子將它寫記錄下來,學者認為此書原本是口頭傳授,其成書時間是在漢朝,由學派門人集結而成。

《穀梁傳》的書寫方式是問答式,用這個方式來註解《春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體裁與《公羊傳》相似,內容有倫理史、教育史、婦女史、文化史的寶貴資料。它是研究儒家戰國時期到漢朝的演變的重要文獻。

《穀梁傳》一般認為屬於「今文經」(見今古文經學)。全書正文23000多字,採用問答體解說《春秋》,重點在闡述經義即《春秋》的政治意義,與《公羊傳》風格類似,但在許多義理和考據問題上有歧異。一般來說,《穀梁傳》的解經風格比較平實,與慣說高言大義的《公羊傳》形成對比。漢武帝時「尊公羊家,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興」。漢宣帝時則重用《穀梁》學者,立為學官,「自元康中始講,至甘露元年,積十餘歲,皆明習,乃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各以經處是非」,這是由於宣帝的祖父戾太子「少壯詔受公羊《春秋》,又從瑕丘江公受《穀梁》」,東漢以後,《穀梁》之學日漸衰落。唐代將《穀梁傳》列為「九經」之一,又列為《十二經》之一。

東晉范甯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1]范甯還搜輯諸家訓釋著《春秋穀梁傳集解》,標榜「兼採眾說、擇善而從」,楊士勛又為之作,成《春秋穀梁傳注疏》。鍾文烝有《穀梁補注》,網羅前人遺說,可供參考。

現代研究

編輯

日本學者平勢隆郎認為《穀梁傳》作者來自於戰國時中山國,其著作時間在戰國中晚時期,時代應晚於左傳[2]

註疏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范寧《穀梁傳序》
  2. ^ 平勢隆朗著,李彥樺譯,《從城市國家到中華》,台灣商務印書館,2018年

參見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維基文庫閱讀本作品原文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春秋穀梁傳 (四部叢刊本)
 春秋穀梁傳註疏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春秋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