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本·突格傑·伊赫什德

穆罕默德·本·突格傑·伊赫什德[註 1](阿拉伯語:أبو بكر محمد بن طغج الإخشيد‎,轉寫:Muḥammad ibn Ṭughj al-Ikhshīd;882年2月8日—946年7月24日),是阿拔斯王朝的突厥裔將領,935年-946年任埃及、敘利亞(黎凡特)的總督,實際上自治並建立了世襲的伊赫什德王朝。他名字中的「伊赫什德(阿拉伯語:الإخشيد‎)」是他939年自阿拔斯王朝處獲得的頭銜,當代與後代人也直接稱他為「伊赫什德」。

穆罕默德·本·突格傑·伊赫什德
埃及、敘利亞、希賈茲的世襲埃米爾
統治935年8月26日-946年7月24日
繼任烏努朱爾英語Abu'l-Qasim Unujur ibn al-Ikhshid
出生882年2月8日
巴格達
逝世946年7月24日(946歲—07—24)(64歲)
大馬士革
安葬
王朝伊赫什德王朝
父親突格傑·本·朱夫英語Tughj ibn Juff
宗教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

穆罕默德的家族源自費爾干納盆地(唐稱拔汗那),他的父親突格傑·本·朱夫英語Tughj ibn Juff也是一位將領,曾為阿拔斯哈里發與統治埃及、敘利亞的突倫王朝(名義上服從哈里發)服務。他則出生在巴格達,在敘利亞長大,跟隨父親獲得了最初的軍事、行政經驗,但他的早年經歷相當坎坷:905年他與父親一起被阿拔斯王朝囚禁,次年被釋放;908年,他參與了暗殺維齊爾(首相)阿拔斯·本·哈桑·傑爾傑拉伊英語Al-Abbas ibn al-Hasan al-Jarjara'i的行動,之後逃離伊拉克,為埃及總督特勤·哈扎里英語Takin al-Khazari服務。後來他得到幾位阿拔斯王朝重臣,尤其是軍隊總司令穆尼斯·穆贊法爾英語Mu'nis al-Muzaffar的賞識,這使得他先後被任命為巴勒斯坦大馬士革總督。933年,他被任命為埃及總督,但穆尼斯不久去世,任命被收回,他發兵打敗了新任總督,仍然占據大馬士革。935年,他再度被任命為埃及總督,上任後打敗了法蒂瑪王朝的進攻,平定了省內的動亂。根據伊斯蘭史料記載,他的統治時期可謂埃及早期伊斯蘭歷史上一段少有的國內和平穩定、政府統治英明的時期。 他的祖先據說曾是費爾干納的「伊赫什德」(粟特頭銜,君主),於是938年他要求哈里發授予他「伊赫什德」頭銜,得到應允,此後他下令只能稱他為「伊赫什德」,省略名字其他部分。

擔任埃及總督期間,他一直忙於與其他地區強人爭奪敘利亞,因為如果不控制敘利亞,埃及就容易遭受來自東面的攻擊。但與許多埃及統治者,尤其是不久前的突倫王朝君主不同,他懂得等待有利時機、與敵人妥協。儘管最初他控制着整個敘利亞,939-942年間,他被迫將其北部割給伊本·拉伊格英語Muhammad ibn Ra'iq,後者被刺殺之後,他收復了失地,但又需面對赫姆丹王朝英語Hamdanid dynasty的挑戰。944年,為了擺脫幾股想要挾制哈里發並控制巴格達中央政權的勢力,哈里發穆台基而逃出伊拉克,與伊赫什德在敘利亞拉卡會面,他勸哈里發移居埃及,但被拒絕,不過作為答謝,哈里發授予他世襲統治埃及、敘利亞、希賈茲三十年的權力。哈里發離開後,頗有野心的赫姆丹王朝成員賽弗·道萊英語Sayf al-Dawla於當年秋天奪取了阿勒頗與北敘利亞,次年伊赫什德親自率軍將他趕走,不過10月份雙方達成協議,將敘利亞北部伊本·拉伊格曾統治的地區交給賽弗·道萊。九個月後伊赫什德去世,葬在耶路撒冷,他的未成年的兒子烏努朱爾英語Abu'l-Qasim Unujur ibn al-Ikhshid繼位。

家族起源、早期生涯

編輯
 
約893年的突倫王朝

據13世紀學者伊本·赫利康英語Ibn Khallikan的名人傳記詞典記載,882年2月8日穆罕默德·本·突格傑出生於巴格達城內通往庫法門的街道[1][2]。他的家族來自河中費爾干納拔汗那),屬突厥人,自稱有王室血統,其六世祖的名字為「可汗[3][4]。穆罕默德的祖父朱夫(Juff)離開費爾干納,為薩邁拉的阿拔斯哈里發政府服務;突倫王朝創建者的父親突倫(Tulun)也在這支軍隊裡服務[5][6]。朱夫與其子、穆罕默德的父親突格傑英語Tughj ibn Juff都效忠於阿拔斯王朝,但突格傑後來投奔了自868年以來統治埃及敘利亞的突倫王朝[5][6],並被任命為太巴列烏爾敦駐軍區英語Jund al-Urdunn首府)、阿勒頗根奈斯林駐軍區英語Jund Qinnasrin首府)、大馬士革大馬士革駐軍區英語Jund Dimashq首府)長官[5][6]。903年,他在抵禦蓋爾麥泰派英語Qarmatians進攻大馬士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儘管在野戰中失敗,他仍退入城中固守七個月,直到埃及的援軍到達,敵人撤退[7][8]。年輕的穆罕默德跟在父親身邊,在突倫王朝治下的黎凡特度過青春時代,並擔任父親在太巴列的副手,初次獲得了行政、軍事方面的經驗[6]

896年,伊本·突倫之子胡馬賴韋被殺,突倫王朝在內亂中傾頹。905年阿拔斯中央政府發兵,準備重建對埃及和敘利亞的直接統治,突倫王朝無力認真抵抗[9]。面對穆罕默德·本·蘇萊曼·卡提卜英語Muhammad ibn Sulayman al-Katib率領的阿拔斯大軍,突格傑選擇投降,並被任命為阿勒頗長官[6],但不久之後穆罕默德·本·蘇萊曼因宮廷陰謀而倒台,突格傑與兒子穆罕默德、烏拜杜拉(Ubayd Allah)都被送到巴格達囚禁。906年突格傑死於獄中,不久後兩兄弟被釋放[6]。他們隨後於908年12月參加了廢黜少年哈里發穆克台迪爾、擁立阿卜杜拉·本·穆耳台茲英語Abdallah ibn al-Mu'tazz的政變,雖然政變本身失敗,但穆罕默德與他的兄弟完成了復仇:在侯賽因·本·赫姆丹英語Husayn ibn Hamdan的幫助下,他們殺死了與父親被囚有極大關係的維齊爾(首相)阿拔斯·本·哈桑·傑爾傑拉伊英語Al-Abbas ibn al-Hasan al-Jarjara'i[10][11]。政變失敗後,兩兄弟與侯賽因逃離,侯賽因回到他的家族根據地賈茲拉英語Al-Jazira (caliphal province)(上美索不達米亞),烏拜杜拉向東投奔優素福·本·阿比勒-薩吉英語Yusuf ibn Abi'l-Saj,穆罕默德則回到敘利亞[11]

在敘利亞,穆罕默德投入當地的行省稅務監督官阿卜勒-阿拔斯·比斯塔姆(Abu'l-Abbas al-Bistam)門下,隨後陪他前往埃及;910年6月比斯塔姆去世,他又為其兒子服務[11]。最終他得到埃及總督特勤·哈扎里英語Takin al-Khazari的青睞,後者任命他為約旦河外土地的長官,駐安曼[5][11]。918年,他自貝都因人手中拯救了一支朝覲隊伍,哈里發穆克台迪爾母親的侍女就在隊伍中,這件事使得阿拔斯宮廷對他的看法有所改善[11]。兩年後,穆罕默德又與阿拔斯軍隊的總司令穆尼斯·穆贊法爾英語Mu'nis al-Muzaffar結識:當時這位將軍來到埃及幫助抵禦法蒂瑪王朝的進攻,戰鬥中穆罕默德在他手下負責指揮埃及軍隊中最精銳的部分,兩人顯然相處融洽,此後一直保持聯繫,穆罕默德由此攀上了一位重臣[5][12][13]

923年特勤·哈扎里回到埃及再次擔任總督,穆罕默德又去投奔他,但由於特勤拒絕任命他為亞歷山大長官,兩人的關係於928年破裂[14]。穆罕默德設計離開埃及首府福斯塔特,設法自巴格達政府處獲得了菲萊斯廷駐軍區英語Jund Filastin(巴勒斯坦)長官的任命。原來的長官賴世迪(al-Rashidi)聽聞消息後逃離首府拉姆拉,前往改任地大馬士革,現代學者傑爾·L·巴哈拉赫英語Jere L. Bacharach認為,他的逃離可能表明此時穆罕默德有一支強大的軍隊[14]。三年後,穆罕默德又於931年7月被提升為大馬士革長官,賴世迪則返回巴勒斯坦[14]。他能得到這兩個任命,可能都與他結交當時位極人臣的穆尼斯·穆贊法爾有關係[14][15]

接管埃及

編輯

特勤·哈扎里於933年3月在埃及總督任上去世,他的指定繼承人(也是他的兒子)穆罕默德沒能樹立自己的權威。8月,阿拔斯政府任命穆罕默德·本·突格傑為埃及長官,但一個月後,在他還沒有到任時,任命突然被收回,政府又任命艾哈邁德·本·凱蓋勒格英語Ahmad ibn Kayghalagh為埃及總督。他的召回在時間上與9月22日哈里發嘎希爾(932-934年在位)逮捕(隨後處死)穆尼斯·穆贊法爾的行動相符,表明他得到這個任命,可能也要歸功於穆尼斯[5][16];之後哈里發又派宦官布什里(Bushri)前往大馬士革接替他擔任總督,進一步印證了這種可能。布什里成功接管了阿勒頗的政權(他也被任命為其總督),但穆罕默德拒絕從命,發兵將他擊敗並俘獲。哈里發又要求艾哈邁德·本·凱蓋勒格出兵攻打穆罕默德,這位總督雖然出兵,但避免與敵軍作戰,後來更是與對手達成協議,承諾互相幫助,維持現狀[17]

 
開羅的泰巴泰巴(al-Tabataba)的陵墓建於公元943年,當時正是穆罕默德·本·突格傑·伊赫什德在位。這是伊赫什德王朝僅存的建築遺蹟[18]

但艾哈邁德·本·凱蓋勒格也無力自與日俱增的動盪中恢復埃及的秩序。到935年,軍隊因欠薪而暴動,貝都因人的劫掠也再度開始。與此同時,前任總督特勤之子穆罕默德與財政主管阿布·伯克爾·穆罕默德·本·阿里·馬扎雷伊英語Abu Bakr Muhammad ibn Ali al-Madhara'i——自伊本·突倫時起就掌握埃及財政、積累了巨額財富的官僚世家英語Al-Madhara'i的繼承人[19][20]也覬覦總督之位,破壞他的統治[21]。埃及的軍隊分裂為兩個陣營並爆發衝突,主要由突厥士兵組成的「東方人(Mashariqa)」集團支持特勤之子穆罕默德,而可能由柏柏爾人非洲黑人組成的「西方人(Maghariba)」集團支持艾哈邁德·本·凱蓋勒格[22]。這時,憑藉前維齊爾、現任哈里發國西部省份監督的費德勒·本·哲耳法爾·本·富拉特英語Al-Fadl ibn Ja'far ibn al-Furat(他的兒子娶了穆罕默德·本·突格傑的女兒)的支持,穆罕默德·本·突格傑再次得到了埃及總督的任命。為了萬無一失,他組織了一次海陸聯合進攻,艾哈邁德·本·凱蓋勒格雖能在陸上延緩他的推進,但他的艦隊自海陸攻取田尼斯英語Tennis, Egypt尼羅河三角洲,到達首府福斯塔特城下。謀劃不如人、也在戰場上失敗的艾哈邁德投奔法蒂瑪王朝。935年8月26日,穆罕默德·本·突格傑勝利進入福斯塔特[23][24]

雖已占領埃及首府,但他還要面對法蒂瑪王朝的進攻。埃及本地軍隊中支持艾哈邁德·本·凱蓋勒格的「西方人(Maghariba)」集團拒絕服從他,在赫貝希·本·艾哈邁德(Habashi ibn Ahmad)的帶領下先是退到亞歷山大,後退到貝爾蓋(برقة,昔蘭尼加),並邀請法蒂瑪哈里發嘎義木(934-946年在位)與他們一同入侵埃及[25][26][27]。一開始, 法蒂瑪軍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其軍中的庫塔邁部落英語Kutama柏柏爾人攻取了尼羅河中的勞代島英語Roda Island,燒毀了島上的軍械庫,穆罕默德的海軍將領阿里·本·貝德爾(Ali ibn Badr)、貝傑凱姆(Bajkam)也投降敵軍,936年3月,亞歷山大城被攻克。但當年3月31日,穆罕默德的兄弟哈桑(al-Hasan)在亞歷山大城外擊敗了法蒂瑪軍,迫使他們離開城市、退出埃及,回到在貝爾蓋的根據地[25][27][28]。值得注意的是,穆罕默德·本·突格傑嚴格禁止部下搶劫,現代學者傑爾·L·巴哈拉赫英語Jere L. Bacharach認為這反映了他「有心長期統治埃及」[29]

統治埃及

編輯
 
公元944年在伊赫什德統治下的巴勒斯坦鑄造的金第納爾。942年後,他命令在金幣上印製他的名字與頭銜(穆罕默德·伊赫什德),但阿拔斯哈里發的名字與頭銜仍保留[30]

936年,穆罕默德·本·突格傑寫信給哈里發拉迪(934-940年在位),報告自己擊敗法蒂瑪王朝的入侵、進行財政改革的功績。哈里發再次確認了他的職務,並授予他榮譽長袍[31]。現代學者休·肯尼迪認為:「法蒂瑪王朝的威脅在某些方面實際是幫了穆罕默德·本·突格傑的忙」,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他還支持阿拔斯王朝,「作為回報,哈里發就願意認可他的統治權」[32]。他在阿拔斯政權中的地位已經很高,938年,他請求哈里發授予他榮譽頭銜「伊赫什德(الإخشيد,Ikhshīd)」,這原本是他的祖地費爾干納的國王使用的頭銜。哈里發同意了這一請求,但正式的授予被推遲到939年7月 ,得到正式認可後,穆罕默德·本·突格傑就下令今後只能稱他為「伊赫什德」,省略名字其他部分[28][32][33]

對他的國內政策我們了解很少[2]。但除了942年什葉派的小規模、很快被平定的起義,史料中很少有埃及動亂的記載;這與其他時期經常發生的貝都因人劫掠、因物價高企爆發的城市動亂、軍人與世家的叛亂與陰謀形成了鮮明對比,表明他成功地恢復了埃及的安寧,建立了有序的統治[29]伊本·赫利康英語Ibn Khallikan的名人傳記詞典稱他為「一位堅毅的君主,在戰爭中表現出遠見,密切關注他的帝國的繁榮,給軍事階層尊嚴,以能力與公正統治。[1]」。他很快將潛在對手特勤之子穆罕默德與馬扎雷伊拉到自己一邊,並讓他們在新政權獲得位置[29][32]。馬扎雷伊徒勞地嘗試反抗,但他的部隊很快被擊敗,本人則落入囚禁,後於939年被釋放;但此後他很快恢復了職位與權勢,甚至曾於946年短暫擔任伊赫什德之子烏努朱爾英語Abu'l-Qasim Unujur ibn al-Ikhshid的攝政(雖然很快就被推翻並被囚禁一年),此後他不再參與公務,並於957年去世[20][28]。伊赫什德還像伊本·突倫一樣特別注意建立一支直屬於己的強大軍隊,其中包括突厥士兵和黑人奴隸兵[29][32]

外交政策、敘利亞攻防

編輯

作為埃及的統治者,伊赫什德耐心而謹慎。他認為與巴格達政權的大人物建立關係及外交手段與武力同樣重要,傾向於儘可能避免直接的武力衝突。還在敘利亞時,他就在與艾哈邁德·本·凱蓋勒格的交涉中踐行了他的原則:他避免了直接衝突,與對方達成了協議,使他有時間先探查埃及的虛實再採取行動[34]。他的政策與當年伊本·突倫相似,但伊赫什德的野心更小、目標也更加現實,體現在他對待敘利亞及哈里發國其他地區的政策上[32]。歷史上,許多埃及的君主在對外政策上都力求占據敘利亞、特別是巴勒斯坦,以控制這一最可能的入侵埃及的路線。伊赫什德之前的伊本·突倫和之後的薩拉丁就是兩個典型,他們雖統治埃及,但在統治期內耗費大量精力維持對敘利亞的控制,實際上只把埃及當成提供收入及其他資源以控制敘利亞的基地[35]。伊赫什德與他們不同,學者傑爾·L·巴哈拉赫英語Jere L. Bacharach認為他是個「謹慎、保守的現實主義者」[36]。他的目標明確而有限:他主要關注埃及的繁榮,希望在其土地上建立自家的世襲王朝,敘利亞只是次要的目標[37]。與當時的許多軍事強人不同,他無意介入爭奪首都巴格達及哈里發政權的鬥爭,獲得「埃米爾之埃米爾英語Amir al-umara」頭銜,哈里發穆斯台克菲(944-946年在位)曾有意授予他這個頭銜,但被他拒絕了[38]

與伊本·拉伊格的衝突

編輯
 
阿拔斯王朝時期的敘利亞(沙姆)及其細分省份

擊退法蒂瑪王朝對埃及的進攻後,伊赫什德派其軍隊占領整個敘利亞,一直到達阿勒頗,像當年的伊本·突倫一樣,他與當地的基拉卜部落英語Banu Kilab結盟,以穩固對北敘利亞的控制[39]。作為敘利亞的長官,與拜占庭接壤的奇里乞亞等邊境關隘地區(thughur)也在其轄下。因此,936/37或937/38年[註 2](最可能是在937年秋季)他接待了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一世派來的商討俘虜交換英語Arab–Byzantine prisoner exchanges的使團。儘管此事以哈里發拉迪的名義進行,但這對他來說仍是特殊的榮譽,也是對他自治權的間接承認。因為此前這類事宜的通信與談判一般直接與哈里發而非行省總督進行。俘虜交換於938年秋季進行,雙方等量交換了6300名俘虜,拜占庭人手中多出的800名俘虜則在此後的六個月中,被陸續贖回[40][41]

936-938年,擁有「埃米爾之埃米爾」頭銜的伊本·拉伊格英語Muhammad ibn Ra'iq掌握着巴格達的中央政權,這一時期,由於伊赫什德的舊友費德勒·本·哲耳法爾·本·富拉特英語Al-Fadl ibn Ja'far ibn al-Furat擔任維齊爾,他與巴格達的關係還不錯。突厥人貝傑凱姆英語Bajkam之後推翻了伊本·拉伊格,後者被哈里發任命為敘利亞總督,並於939年向西進軍,要搶伊赫什德的地盤[39][42]。伊赫什德對伊本·拉伊格的任命頗感惱火,派特使前往巴格達說明情況,掌權的貝傑凱姆直接告訴使者,哈里發的任命無關緊要,軍事實力決定一切;不論是伊本·拉伊格還是伊赫什德獲勝,哈里發的任命都會隨之而來[43]。這種回復使伊赫什德更加憤怒,據說有一段時間,他曾威脅要改換門庭,計劃將女兒嫁給法蒂瑪王朝哈里發嘎義木,並要在阿拔斯政權正式重新確認他的總督權之前,在鑄幣及主麻日講道中用這位哈里發的名字取代阿拔斯哈里發(以示隸屬)。但法蒂瑪王朝這時忙於鎮壓阿布·葉齊德英語Abu Yazid的起義,無力提供支援,使計劃夭折[39][44][45]

伊本·拉伊格的軍隊自拉卡出發,迅速奪取了由伊赫什德的兄弟烏拜杜拉(Ubayd Allah)管制的北敘利亞,埃及軍隊向南撤退。10月或11月時,伊本·拉伊格的軍隊已到達拉姆拉,並向西奈半島進發。伊赫什德率軍與之對抗,雙方在費賴馬(al-Farama)短暫交戰,隨後達成共識分割敘利亞:拉姆拉及拉姆拉以南屬於伊赫什德,以北屬於伊本·拉伊格[43]。但940年5月或6月,伊本·拉伊格卻違約進攻拉姆拉,於是伊赫什德再次親征,雖在阿里什戰敗,但他快速重組了部隊並成功伏擊敵軍,使之無法進入埃及,被迫退回大馬士革[36]。隨後他把戰事交給另一個兄弟阿布·納斯爾·侯賽因(Abu Nasr al-Husayn),但後者卻在賴均英語Lajjun兵敗身亡。儘管取得勝利,伊本·拉伊格卻選擇了和平,他隆重地安葬了阿布·納斯爾·侯賽因,並派自己的兒子穆扎希姆(Muzahim)出使埃及。伊赫什德堅持自己的政治策略,接受了和約。條約規定雙方退回上一年的邊界,但伊赫什德每年要向對方繳納14萬第納爾金幣英語Gold dinar,另外穆扎希姆迎娶伊赫什德的女兒法蒂瑪,以鞏固和約[36]

與赫姆丹王朝的衝突

編輯

和平並沒有持續多久。巴格達的動盪仍在繼續,941年9月,伊本·拉伊格應哈里發穆台基(940-944年在位)的邀請,再次進入巴格達擔任「埃米爾之埃米爾」,但他的權勢已不如從前。他與哈里發都無力抵禦巴士拉的豪強阿布·侯賽因·貝里迪(Abu'l-Husayn al-Baridi),因此被迫放棄首都,尋求統治摩蘇爾赫姆丹王朝英語Hamdanid dynasty的幫助。赫姆丹王朝的首領隨後刺殺了伊本·拉伊格(942年4月),接任「埃米爾之埃米爾」並獲得尊稱「納西爾·道萊英語Nasir al-Dawla(王朝的守護者)」[46]。伊赫什德藉此機會收復了敘利亞失地,並於942年6月來到敘利亞軍中,一直到達大馬士革,隨後於943年1月返回埃及。赫姆丹王朝在此時也對敘利亞提出了要求,但史料沒有記載其在敘利亞的行動情況[46]。納西爾·道萊的地位也不穩固,943年6月,其手下突厥將領突尊英語Tuzun (amir al-umara)叛變,接任「埃米爾之埃米爾」,當年10月,哈里發穆台基害怕突尊會廢黜他,於是逃出首都投奔赫姆丹王朝[47]。儘管納西爾·道萊與他的弟弟賽弗·道萊英語Sayf al-Dawla同意提供庇護,但他們無法戰勝突尊的部隊,944年5月,雙方達成協議,賈茲拉(上美索不達米亞)與北敘利亞劃歸赫姆丹王朝,換取他們承認突尊對伊拉克的占有。根據這個協定,納西爾·道萊派堂弟侯賽因·本·賽義德英語Al-Husayn ibn Sa'id前去接管劃分給他的敘利亞省份,伊赫什德的軍隊不是叛變就是撤退,侯賽因很快占領了根奈斯林駐軍區英語Jund Qinnasrin希姆斯駐軍區英語Jund Hims[39][48]

與此同時,哈里發穆台基隨納西爾之弟賽弗·道萊前往拉卡,但他越來越不信任赫姆丹王朝,於是寫信給伊赫什德(最早可能在943年冬天)請求支援[48]。伊赫什德立即領兵前往敘利亞,赫姆丹王朝的駐軍在他到來前就已撤退,944年9月,他到達了拉卡;鑑於赫姆丹王朝對待伊本·拉伊格的方式,他等到賽弗·道萊離開才入城與哈里發會面,他盡力說服哈里發隨他回埃及,或至少呆在拉卡,但哈里發更想讓他繼續進軍對抗突尊,最終沒有達成一致[49][50]。但會面也不是毫無成果,伊赫什德與哈里發達成了協議,其內容實際上是886年突倫王朝君主胡馬賴韋與哈里發穆阿台米德達成的協議的重複:哈里發承認伊赫什德在埃及、敘利亞(包括關隘地帶英語Al-Awasim)、希賈茲(附帶極榮耀的對麥地那麥加兩聖地的監護權)的權威,為期三十年,並允許他將權力傳給兒子[26][32][39][51]。伊赫什德在出發前就預料到了這種發展,在離開埃及之前,任命兒子烏努朱爾英語Abu'l-Qasim Unujur ibn al-Ikhshid為攝政,不顧他還未成年,需要「拜阿英語Bay'ah(效忠誓言)」以確保部下的忠誠[46]。不過正如現代學者邁克爾·布雷特(Michael Brett)所言,這次領土授予對他來說「喜憂參半」,因為兩聖城暴露於蓋爾麥泰派英語Qarmatians的襲擊之下,敘利亞的邊區「關隘地帶」(thughur)面臨拜占庭帝國日漸增強的威脅,阿勒頗與北敘利亞則是赫姆丹王朝覬覦的目標[26]

出奇的是,哈里發穆台基被突尊派來的使者說服,相信了對方的忠誠並同意返回伊拉克,但在首都等待他的只有囚禁、致盲與廢黜,10月12日,突尊擁立新哈里發穆斯台克菲(944-946年在位)[49][50]。新哈里發確認了伊赫什德的統治權,但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現代學者傑爾·L·巴哈拉赫英語Jere L. Bacharach研究顯示,儘管13世紀史家伊本·賽義德·馬格里比英語Ibn Sa'id al-Maghribi記載伊赫什德立刻對哈里發做了效忠誓言,並命令在主麻日的講道中提到新哈里發的名字;但現存的錢幣證據表明,他似乎推遲幾個月才承認穆斯克台菲,隨後白益王朝擁立的哈里發穆提(946-974年在位)即位時也是如此,證據是他沒有在其統治範圍內鑄造的貨幣上印上他們的名字,這種舉措蓄意且清楚地聲明了他事實上獨立於巴格達中央政權的地位[52]。他的獨立性也得到了外部的一定承認,同時代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的《典儀論》規定,與「埃及的埃米爾」通信要附有價值四個索利都金幣的金印[註 3],這與巴格達的哈里發待遇相同[53]

 
9-10世紀阿拔斯哈里發國的解體

與穆台基會面後,伊赫什德返回埃及,其留在敘利亞的軍事力量十分薄弱,給了雄心壯志的賽弗·道萊施展的空間。這位赫姆丹王朝領袖取得了當地基拉卜部落英語Banu Kilab的支持,不費吹灰之力就於944年10月29日奪取阿勒頗,然後繼續進軍,控制了霍姆斯以北的整個北敘利亞[39][54][55]。伊赫什德派宦官艾卜勒·米斯克·卡夫爾英語Abu al-Misk Kafur、費蒂克(Fatik)率軍前去進攻,但他們在哈馬附近被擊敗,隨後他們退回埃及,把大馬士革和巴勒斯坦留給了對手[56]。伊赫什德不得不於945年4月再次親自遠征敘利亞,但他同時也遣使向對方提出了和平條件,其內容類似當年伊本·拉伊格與伊赫什德達成的和平:伊赫什德承認賽弗·道萊對北敘利亞的占領,但要求保有大馬士革與巴勒斯坦,並為此向對方繳納年貢[56]。賽弗·道萊表示拒絕,據說甚至還誇口要征服埃及本身,但伊赫什德隨後逆轉了局勢,他派人賄賂了敵方的幾位首領,還贏得了大馬士革市民的支持,他們拒絕赫姆丹軍入城,但為伊赫什德打開了城門。5月,兩軍在根奈斯林英語Qinnasrin附近交戰,賽弗·道萊被打敗,逃奔拉卡,伊赫什德軍占領了他的首都阿勒頗[56]

然而,雙方還是在當年10月份達成協議,其內容基本與之前伊赫什德提出的方案相符:伊赫什德承認赫姆丹王朝對北敘利亞的占領,並繳納年貢換取賽弗·道萊放棄對大馬士革的所有要求,他本人還要迎娶伊赫什德的女兒或侄女[56]。對伊赫什德來說,阿勒頗不如埃及的東部「堡壘」——以大馬士革為中心的南敘利亞重要。只要南敘利亞還在他手裡,他實際並不那麼在意赫姆丹王朝在北部建立統治。另外作為埃及的統治者,他維持北敘利亞及奇里乞亞有些困難,因為這些地區傳統上受上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拉克的影響更大。放棄這些邊遠的省份後,埃及可以免於耗費大量金錢在那些地方維持龐大的駐軍,赫姆丹王朝也能成為有用的緩衝國,為埃及抵禦來自伊拉克和拜占庭帝國的威脅[57]。事實上,伊赫什德及其後代與拜占庭帝國建立了相當友善的關係,因為兩國並不接壤,且有共同的敵人法蒂瑪王朝[58]。儘管賽弗·道萊在伊赫什德死後不久再次進攻南敘利亞,但他在戰場上失敗,945年規定的邊界得以維持,實際上,這一划分甚至延續到兩個王朝滅亡以後,此後統治埃及的政權繼續控制南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的勢力控制北敘利亞,直到1260年埃及的馬穆魯克蘇丹國占領了整個敘利亞[55][59]

死亡、身後與評價

編輯

946年中春,伊赫什德遣使到拜占庭帝國,商討再進行一次俘虜交換(後來這次交換在當年10月由賽弗·道萊主持進行),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913-959年在位)派約翰·米斯蒂科斯英語John Mystikos率使團回訪,後者於7月11日到達大馬士革[40]。同月24日,伊赫什德在大馬士革去世[60],其遺體被運到耶路撒冷,在聖殿山靠近支派之門英語Gates of the Temple Mount處安葬[61]。受益於權勢極大、掌握軍隊且善於作戰的黑人宦官艾卜勒·米斯克·卡夫爾英語Abu al-Misk Kafur的影響力,他的兒子烏努朱爾英語Abu'l-Qasim Unujur ibn al-Ikhshid得以和平且無爭議地繼位。作為伊赫什德招募的大量非洲黑人奴隸之一,卡夫爾在此後的20年裡都擔任最高官員,成為埃及事實上的君主,並於966年自己即位,兩年後去世。法蒂瑪王朝於他死後的第二年進攻並征服了埃及英語Fatimid conquest of Egypt,開啟了埃及歷史的新紀元[62][63]

中世紀史家注意到了伊赫什德與突倫王朝君主,尤其是胡馬賴韋的諸多相似之處,伊本·賽義德·馬格里比英語Ibn Sa'id al-Maghribi甚至聲稱根據埃及占星家的說法,二人進入埃及的日期相同,且當時同一顆星處於同一上升點英語Ascendant[64]。但實際上二者的統治風格差異很大,如學者休·肯尼迪形容,伊赫什德的統治沒有突倫王朝那麼「華彩」[32]。伊赫什德在對外政策上十分小心、盡力克制,與同時代君主乃至身前身後的埃及統治者形成了鮮明對比,為他贏得了極度謹慎的名聲,時人經常視之為懦弱[65]。與突倫王朝君主相比,他的文化水平也較低[39],與建立全新都城蓋塔伊英語Al-Qata'i與著名的伊本·突倫清真寺的伊本·突倫不同,伊赫什德既不是文藝的贊助人,也不是好大興土木的君主[64]。現代學者蒂埃里·比昂基英語Thierry Bianquis的研究顯示,中世紀史家把伊赫什德描繪為一個「暴躁且貪吃的人,但也十分精明且傾向於貪婪」,他喜歡東方的奢侈品,尤其是香水,這種愛好隨之在福斯塔特的上層人士中傳播,進而使得埃及本土產品也開始模仿東方的風格與時尚[39]

注釋

編輯
  1. ^ 全名阿布·伯克爾·穆罕默德·本·突格傑·本·朱夫·本·伊勒特勤·本·富蘭·本·富里·本·可汗(轉寫:Abū Bakr Muḥammad ibn Ṭughj ibn Juff ibn Yiltakīn ibn Fūrān ibn Fūrī ibn Khāqān)
  2. ^ 此條目中部分年份或月份是原始記載使用的伊斯蘭曆法的年與月轉為公曆而成,會橫跨公曆的兩年、兩個月,用「/」標識,下同。
  3. ^ 此處指的是西歐、拜占庭常用的直接在黃金上做出圖案,懸垂於文件之下的立體印章。

引用

編輯
  1. ^ 1.0 1.1 Ibn Khallikan 1868,第220頁.
  2. ^ 2.0 2.1 Bacharach 1993,第411頁.
  3. ^ Ibn Khallikan 1868,第217, 219–220頁.
  4. ^ Gordon 2001,第158–159頁.
  5. ^ 5.0 5.1 5.2 5.3 5.4 5.5 Kennedy 2004,第311頁.
  6. ^ 6.0 6.1 6.2 6.3 6.4 6.5 Bacharach 1975,第588頁.
  7. ^ Kennedy 2004,第185, 286頁.
  8. ^ Jiwa 2009,第143–144頁.
  9. ^ Kennedy 2004,第184–185, 310頁.
  10. ^ Kennedy 2004,第191頁.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Bacharach 1975,第589頁.
  12. ^ Bacharach 1975,第589–590頁.
  13. ^ Halm 1996,第208–209頁.
  14. ^ 14.0 14.1 14.2 14.3 Bacharach 1975,第590頁.
  15. ^ Kennedy 2004,第191–194, 311頁.
  16. ^ Bacharach 1975,第591–592頁.
  17. ^ Bacharach 1975,第592頁.
  18. ^ Kadi, Galila El; Bonnamy, Alain. Architecture for the Dead : Cairo's Medieval Necropolis. American Univ in Cairo Press. 2007: 96, 297 [2022-06-10]. ISBN 978-977-416-074-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9) (英語). 
  19. ^ Bianquis 1998,第97, 105, 111頁.
  20. ^ 20.0 20.1 Gottschalk 1986,第953頁.
  21. ^ Bacharach 1975,第592–593頁.
  22. ^ Brett 2001,第161頁.
  23. ^ Bacharach 1975,第592–594頁.
  24. ^ Kennedy 2004,第311–312頁.
  25. ^ 25.0 25.1 Halm 1996,第284頁.
  26. ^ 26.0 26.1 26.2 Brett 2001,第162頁.
  27. ^ 27.0 27.1 Madelung 1996,第34頁.
  28. ^ 28.0 28.1 28.2 Bianquis 1998,第112頁.
  29. ^ 29.0 29.1 29.2 29.3 Bacharach 1975,第594頁.
  30. ^ Bacharach 1975,第605頁.
  31. ^ Bacharach 1975,第595頁.
  32. ^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Kennedy 2004,第312頁.
  33. ^ Bacharach 1975,第595–596頁.
  34. ^ Bacharach 1975,第594–595頁.
  35. ^ Bacharach 1975,第596–597頁.
  36. ^ 36.0 36.1 36.2 Bacharach 1975,第600頁.
  37. ^ Bacharach 1975,第597, 603頁.
  38. ^ Bacharach 1975,第597–598頁.
  39. ^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Bianquis 1998,第113頁.
  40. ^ 40.0 40.1 PmbZ.
  41. ^ Canard 1936,第193頁.
  42. ^ Bacharach 1975,第598–599頁.
  43. ^ 43.0 43.1 Bacharach 1975,第599頁.
  44. ^ Bacharach 1975,第599–600頁.
  45. ^ Halm 1996,第408頁.
  46. ^ 46.0 46.1 46.2 Bacharach 1975,第601頁.
  47. ^ Bacharach 1975,第601–602頁.
  48. ^ 48.0 48.1 Bacharach 1975,第602頁.
  49. ^ 49.0 49.1 Bacharach 1975,第602–603頁.
  50. ^ 50.0 50.1 Kennedy 2004,第196, 312頁.
  51. ^ Bacharach 1975,第603頁.
  52. ^ Bacharach 1975,第603–608頁.
  53. ^ Canard 1936,第191頁.
  54. ^ Bacharach 1975,第607頁.
  55. ^ 55.0 55.1 Kennedy 2004,第273頁.
  56. ^ 56.0 56.1 56.2 56.3 Bacharach 1975,第608頁.
  57. ^ Bianquis 1998,第113–115頁.
  58. ^ Canard 1936,第190–193, 205–209頁.
  59. ^ Bianquis 1998,第113–114頁.
  60. ^ Bacharach 1975,第609頁.
  61. ^ van Berchem 1927,第13–14頁.
  62. ^ Kennedy 2004,第312–313頁.
  63. ^ Bianquis 1998,第115–118頁.
  64. ^ 64.0 64.1 Bacharach 1975,第610頁.
  65. ^ Bacharach 1975,第610–612頁.

來源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前任者:
艾哈邁德·本·凱蓋勒格英語Ahmad ibn Kayghalagh
阿拔斯哈里發國埃及總督英語List of governors of Islamic Egypt
伊赫什德家族的埃及、敘利亞希賈茲總督(埃米爾)
名義上為阿拔斯王朝的總督
事實上獨立施政,並於944年獲得世襲權

935–946
繼任者:
烏努朱爾英語Abu'l-Qasim Unujur ibn al-Ikhsh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