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號交響曲 (西貝柳斯)
D大調第2號交響曲,作品43,是西貝流士七首交響曲之一,作於1901–02年間。
第2號交響曲 | |
---|---|
讓·西貝柳斯作品 | |
調性 | D大調 |
目錄號 | 作品43 |
創作 | 1901–02年 |
出版 | 1903年,布賴特科普夫與黑特爾 |
樂章 | 4 |
首演 | |
日期 | 1902年3月8日 |
位置 | 赫爾辛基 |
指揮 | 讓·西貝柳斯 |
表演者 | 赫爾辛基愛樂協會樂團 |
背景
編輯1900年秋,西貝流士在阿克塞爾·卡佩蘭的建議下前往義大利,後者並提供了足夠的旅費。西貝流士於1901年1月抵達拉帕洛[1],在拉帕洛附近的山間小屋起草了第2號交響曲的初稿。1901年11月上旬,西貝流士致信卡佩蘭,信上表示第2號交響曲將告完成[1]。有鑑於卡佩蘭對此曲的重要性,作品最後也題獻予他。
此章節需要擴充。 |
首演
編輯1902年3月8日,第2號交響曲由西貝流士本人指揮赫爾辛基愛樂協會樂團首演,據奧斯卡·梅里坎托表示,首演極為成功,「超越了任何人的預期」[2],鞏固了西貝流士的地位。其受歡迎的程度,使得之後立刻加演三場(3月10日、14日、16日),所有場次都宣告售罄。
西貝流士在首演後對作品做了一些改動,改編的版本於1903年11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演出,指揮為阿爾瑪斯·耶爾內費爾特[3]。
出版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 |
分析
編輯第2號交響曲採取雙管編制,所需的演奏時間約40-50分,是西貝流士篇幅最大的交響曲作品。
配器
編輯
|
|
|
|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2—4 3 3 1—tmp—str"[4]。
結構
編輯各樂章的速度變化如下:
- Allegretto – Poco allegro – Tranquillo, ma poco a poco ravvivando il tempo all'allegro – Poco largamente – Tempo I – Poco allegro
- Tempo andante, ma rubato – Poco allegro – Molto largamente – Andante sostenuto – Andante con moto ed energico – Allegro – Poco largamente – Molto largamente – Andante sostenuto – Andante con moto ed energico – Andante – Pesante
- Vivacissimo – Lento e soave – Tempo primo – Lento e soave
-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 Moderato assai – Meno moderato e poco a poco ravvivando il tempo – Tempo I – Largamente e pesante – Poco largamente – Molto largamente
- 第一樂章
西貝流士相當在意交響曲(做為一曲類)的嚴謹邏輯[註 1],第一樂章起始的三音動機(F♯–G–A)便是整首交響曲的核心素材,此處則是在弱拍進入,三連音的節奏有著田園風格的暗示。除了主要動機之外,第一樂章尚有許多不同的動機與主題,大都片面地出現,聽眾直到樂章高潮處才得以一窺主題全貌[6]。此樂章雖是以奏鳴曲式寫成,但第二主題相當模糊,難以辨認。
- 第二樂章
在拉帕洛的小屋,西貝流士寫下[7]:
唐璜啊,當那陌生來客闖入時,我正獨身於黑暗中。我試圖辨明來者身分,一再地發問,卻沒有得到回答。我試圖使他發笑,但他始終保持沉默。最後,來者開始歌唱,而唐璜立刻明白了,那是死神。
草稿的同一頁,西貝流士寫下了低音管演奏的主要主題(象徵死神,低音絃樂器的撥弦則被認為是腳步聲)。樂章的第二主題則作於佛羅倫薩,作曲家親註「基督」,後人則推測第二主題是前一主題的對照形象(復活之於死亡),亦有認為是描寫芬蘭國族命運者[8]。即使作曲家未曾明言,主題間強烈的對比性,仍賦予此樂章顯著的標題音樂特色。
樂章最後,以兩次強力撥弦作結,意味著「衝突」仍未得解。此一手法曾在第1號交響曲(作品39)使用。
- 第三樂章
相較於憤怒、激烈的弦樂動機,中段的雙簧管則是柔和、抒情的形象,亦使用了三音動機(在此為G♭–A♭–B♭)。兩個段落分別再返後,直接導向最後的樂章。
- 第四樂章
終曲樂章的調性回歸D大調,音樂壯麗且富有氣魄。由弦樂演奏的三音動機,便是承自第一樂章。與第一樂章不同的是,回應弦樂的並非木管,而是亮麗的小號。此外,第二、第三樂章的素材也會在此樂章重返,主要動機「得勝」的效果也因此得到增強與確立,這個手法與貝多芬的第5號交響曲、第9號交響曲皆有類似之處[9]。雙簧管的主題(第72小節)個性暗沉,象徵死亡的威脅迫近;據愛諾·西貝流士表示,此主題與身邊親友的不幸有關[2]。
評價
編輯西貝流士本人表示,第2號交響曲是「靈魂的告解」[2],但他並未將此曲定位為標題音樂。公眾對終曲樂章的反應特別好,認為這正是芬蘭獨立的困難與最終成功的寫照,即使這並非作曲家本來的意圖。
商業錄音
編輯此曲最早的錄音由羅伯特·卡亞努斯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於1930年5月出版。
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特集記事:シベリウス交響曲第二番 徹底分析. 京都大學交響楽団. 2014-05-20 [2020-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8) (日語).
- ^ 2.0 2.1 2.2 Second symphony op. 43 (1902). [2020-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7).
- ^ Ledbetter, Steven. Jean Sibelius: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43. Aspen Music Festival. [2016-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7).
-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382. ISBN 0-8108-3228-3.
- ^ Goss, Glenda Dawn. Sibelius: A Composer's Life and the Awakening of Finl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346. ISBN 9780226304793.
- ^ Varineau, John P.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43 (PDF). Richmond Symphony. [2016-02-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9-20).
- ^ Keller, James M. 2013 Jan 16, 17, 18, 19 / Subscription Season / Maazel. NY Phil. [2016-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3).
- ^ Oramo, Ilkka. Symphony No. 2. LA Phil. [2016-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0).
- ^ Wise, Brian. Jean Sibelius: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43. AllMusic. [2016-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2).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西貝柳斯第2號交響曲:國際樂譜典藏計劃上的樂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