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屆威尼斯影展
第8屆威尼斯影展於1947年8月23日至9月15日舉辦[1]。編劇比尼西奧·馬里努奇擔任評審團主席[2]。它正式來說並不是金獅獎為最大獎,而名為威尼斯國際大獎[3]。該獎由卡爾·史戴克利的《罷工》獲得[4]。
舉辦地點 | 義大利威尼斯 |
---|---|
創辦時間 | 1932年 |
頒發獎項 | 威尼斯國際大獎:《罷工》 |
舉行日期 | 1947年8月23日至9月15日 |
官方網站 | www |
評審團
編輯主競賽[2]
- 比尼西奧·馬里努奇:編劇、記者(主席)
- 雨果·莫爾霍弗:電影學家
- 安東尼·馬丁·布勞西爾:影評人、歷史學家
- 雅克·伊貝爾:作曲家
- 法布里齊奧·馬利皮耶羅:企業家
- 柯利·瑞伊:記者
- 威廉·卡羅爾:電影製作人
- 德米特里·傑伊羅民:作家
- 珍妮·孔蒂尼:記者
官方單元
編輯正式競賽
編輯以下電影被選定為國際競賽片: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家 |
---|---|---|---|
《海軍上將納希莫夫》 | Адмирал Нахимов | 弗謝沃羅德·普多夫金 | 蘇聯 |
《安吉莉娜》 | L'onorevole Angelina | 路易吉·贊帕 | 義大利 |
《拔示巴》 | Bethsabée | 雷歐尼德·莫葛伊 | 法國 |
《卡皮可寓言》 | Čapkovy povídky | 馬丁·弗里奇 | 捷克 |
《捷克的四季》 | Špalíček | 伊里·特恩卡 | 捷克 |
《肉體的惡魔》 | Le Diable au corps | 克勞德·奧塔特-拉臘 | 法國 |
《迪特,人之子》 | Ditte menneskebarn | 比亞內·亨寧-延森 | 丹麥 |
《考特尼斯醫生的旅程》 | डॉक्टर कोटनिस की अमर कहानी | V·尚塔拉姆 | 印度 |
《一見鍾情》 | Enamorada | 艾米利奧·費南德茲 | 墨西哥 |
《法爾比克》 | Farrebique ou Les quatre saisons | 喬治·胡基耶 | 法國 |
《約翰·史密斯的罪行》 | Il delitto di Giovanni Episcopo | 阿爾貝托·拉圖瓦達 | 義大利 |
《弗里達》 | Frieda | 貝西·迪爾登 | 英國 |
《飛人記》 | Gallant Journey | 威廉·惠曼 | 美國 |
《偉大的格林卡》 | Glinka (Глинка) | 列夫·阿恩施塔姆 | 蘇聯 |
《伊麗斯和上尉的心》 | Iris och löjtnantshjärta | 阿爾夫·斯約堡 | 瑞典 |
《第五大道奇事》 | It Happened on 5th Avenue | 羅伊·德爾·魯斯 | 美國 |
《眾人之妻》 | La mujer de todos | 朱利歐·布拉喬 | 墨西哥 |
《火之叢林》 | La selva de fuego | 費南多·德·富恩特斯 | 墨西哥 |
《愛到天堂》 | Leave Her to Heaven | 約翰·M·斯塔爾 | 美國 |
《布昆奎特兄弟》 | Les frères Bouquinquant | 路易斯·大奎因 | 法國 |
《馬托規則》 | Matto regiert | 利奧波德·林特貝格 | 瑞士 |
《巴巴拉上校》 | Major Barbara | 蓋布里埃爾·帕斯卡、哈羅德·弗倫斯、大衛·利恩 | 英國 |
《金錢之悲》 | Pengar | 尼爾斯·波貝 | 瑞典 |
《文森特先生》 | Monsieur Vincent | 莫里斯·克勞 | 法國 |
《兇手就在我們中間》 | Die Mörder sind unter uns | 沃爾福岡·施多德 | 德國 |
《虎膽忠魂》 | Odd Man Out | 卡洛·李 | 英國 |
《長途跋涉者》 | The Overlanders | 哈里·瓦特 | 英國、 澳大利亞 |
《珍珠》 | La perla | 艾米利奧·費南德茲 | 墨西哥、 美國 |
《犯罪河岸》 | Quai des Orfèvres | 亨利-喬治·克魯佐 | 法國 |
《神聖女王》 | Reina santa | 拉斐爾·吉爾 | 西班牙、 葡萄牙 |
《沙恭達羅》 | शकुन्तला | V·尚塔拉姆 | 印度 |
《意亂情迷》 | Spellbound | 亞弗列·希治閣 | 美國 |
《美國大兵喬的故事》 | The Story of G.I. Joe | 威廉·惠曼 | 美國 |
《陌生人》 | The Stranger | 奧森·威爾斯 | 美國 |
《罷工》 | Siréna | 卡爾·史戴克利 | 捷克 |
《誘惑的港灣》 | Temptation Harbour | 蘭斯·康福 | 英國 |
《他們使我成為亡命徒》 | They Made Me a Fugitive | 阿爾貝托·卡瓦爾坎蒂 | 英國 |
《那些討厭的孩子》 | De pokkers unger | 阿斯翠·賀寧-傑生、比亞內·亨寧-延森 | 丹麥 |
《春閨淚痕》 | Tomorrow Is Forever | 歐文·皮爾赫爾 | 美國 |
《折磨》 | Hets | 阿爾夫·斯約堡 | 瑞典 |
《悲慘的追逐》 | Caccia tragica | 朱塞佩·迪·聖提斯 | 義大利 |
《暮光》 | Crepúsculo | 朱利歐·布拉喬 | 墨西哥 |
《沒有明天的男人》 | Uomini senza domani | 延尼·威爾奴奇奧 | 義大利 |
- 標出片名代表國際大獎贏家。
獎項
編輯官方單元
編輯正式競賽
參考資料
編輯- ^ ASAC Data: Year 1947. Venice Biennal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6).
- ^ 2.0 2.1 ASAC Data: Juries. Venice Biennale. [202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6).
- ^ The 1940s. Carnival of Venic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5).
- ^ ASAC Data: Awards. Venice Biennale. [202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