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決定論
精神決定論是一種決定論,它認為所有的心理過程都不是自發的,而是由無意識的或預先存在的心理複合體決定的。它依賴於應用於心理事件的因果關係原則,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或偶然任意發生的。[1]它是精神分析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因此,口誤、忘記人名以及其他語言聯想或錯誤都被認為具有心理意義。精神分析治療師通常會調查客戶,讓他們詳細解釋為什麼某些東西「突然出現」在他們的腦海里,或者為什麼他們可能會忘記某人的名字,而不是忽略這些材料。然後,治療師分析這個討論,以尋找線索,揭示言語聯想失語的無意識聯繫。心理決定論與決定論的總體概念有關,特別是在人類行為方面。堅持精神決定論信念的治療師認為,人類的行為和決定是預先決定的,並不一定在他們自己的控制之下。[2]
起源
編輯1901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發表了《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一書,在書中,他詳細闡述了在治療過程中通常微不足道或被忽視的細節的重要性。正是在這本著作中,弗洛伊德開始使用術語「弗洛伊德式錯誤」來指代看似無意的口誤。弗洛伊德把這些口誤解釋為無意識的欲望或衝動的結果。[3]在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中,弗洛伊德會解剖並詢問參與者是否有精神上的失誤或口誤,因為他相信這會讓他了解病人的無意識動機。
雖然「弗洛伊德式錯誤」被認為是弗洛伊德作品中最普遍的精神決定論的例子,但決定論的這個概念並不是唯一的。「精神決定論」一詞還包括其他形式的精神失憶,比如忘記某人的名字。
臨床環境
編輯精神決定論是精神分析治療中自由聯想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特徵,至今仍對許多精神分析學家具有重要意義。自由聯想法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作為治療神經症患者的催眠法的替代品。[4]在自由聯想的過程中,病人被鼓勵說出他們在治療過程中想到的任何事情,而不是自我審查。在自由聯想過程中,客戶有時會想到一個形象或說一些看起來奇怪或無意的話。治療師不會忽視這一點,而是會開始鑽研這個問題,並確定它的潛在原因,弗洛伊德認為這通常是一些無意識的衝動。[5]在精神分析和自由聯想過程中,患者通常躺在沙發上,而精神分析學家就坐在近處,但略遠離他們的視線。病人一開始就把自己想到的想法說出來,不管這些想法看起來多麼不合邏輯、多麼怪異、多麼卑鄙。
例子
編輯患者
編輯我想起了我仿佛親眼看到的毛茸茸的雲。它們是白色和珍珠色的。天空布滿了雲,但仍能不時看到幾片蔚藍的斑點。
雲的形狀不斷變化。它們是流體,因為它們是凝聚的水粒子。
我在想我可能對這水着迷了。醫生告訴我說我脫水了;我的身體裡沒有足夠的水。他建議我每天喝2-3升水。礦泉水或茶!
我認為我需要在食物里加鹽和口渴之間有某種聯繫。我的身體找了個藉口——鹹食物——讓我多喝水。我有很多關於我身體表現的想法,這些想法似乎符合邏輯,旨在達到內在平衡。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心醫生。那有什麼需要外聘醫生的?如果你允許自己隨心所欲地撒謊,不做任何假設,你就會有一種直覺,能做出讓你驚訝的東西,但對你的身體有用,確保你的健康和精神振奮。我在哪兒讀到過,一個人可以成為自己的醫生……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醫生。」
治療師分析
編輯「我們在這裡停止了病人的聯想。我們可能會注意到這與她與治療師的關係有間接的聯繫。她與身體自發性醫學的聯繫導致了這樣一種想法,即實際上沒有醫生是必要的。病人認為精神分析學家實際上對她的健康沒有任何貢獻,沒有他們她也能過得很好。
我們必須承認,病人產生的一系列自由聯想在某種程度上與她目前的處境有關,包括最近的現實:她的精神分析治療。這種療法的新奇之處,以及與精神分析學家的關係,會自動誘發思想、評論,或多或少地誘發最近的記憶。在治療過程中,病人提到了一位醫生,而這位醫生實際上並沒有幫助她,這並非偶然。這種記憶可能與當前的情況有關,也可能轉化為患者對這種分析療法的效用的懷疑。
然而,這種懷疑有一個更久遠的歷史,它突出了患者與母親的關係,當時她還是個孩子,依賴父母的支持。」[6]
參考文獻
編輯- ^ Gritton, Jim. Of serendipity, free association and aimless browsing: Do they lead to serendipitous learning?. [25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30).
- ^ Kramer, Geoffrey. Clinical Psychology. New Jersey: Pearson. 2009: 237.
- ^ Freud, Sigmund. 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New York: W. W. Norton. 1989.
- ^ Chiriac, Jean. About the Free Associations Method. [25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 ^ Thurschwell, Pamela. Sigmund Freud. London: Routledge. 2009: 24.
- ^ Chiriac, Jean. About the Free Association Method. AROPA. [2021-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