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民族誌
網路民族誌(英語:Cyber-ethnography)或稱為數位民族誌或虛擬民族誌。民族誌是研究者深入某個特殊群體的文化之中,從其內部描述和詮釋有關意義與行為的調查研究方法。它最早是由一些文化人類學家所採用,如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博阿斯(Boas)等。人類志法強調研究者的在現實環境中的工作(field work,有別於實驗室試驗laboratory work),也就是要求研究者必須深入研究對象的自然環境,以廣泛地搜集資料,對研究對象做詳盡的描述。
人類志方法同樣可以運用於當代社會,目前這種調查研究方法已經廣泛地被其他學科如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的學者 所採用。與人類學的人類志研究不同的是,這些研究已經不再將研究對象局限於邊緣或弱勢人群——諸如那些貧窮無助和被認為不正常的人,例如20世紀20年 代,芝加哥學派的城市人類志社會學家,極力關注的是偏離常規的亞文化,即芝加哥的各種貧困團體成員:歹徒、流浪漢、貧民窟居住者、自殺者、少數民族居民、 職業舞女——相反,現代人類志研究方法所關注的對象在很多情況下是重要的精英群體,它已在社會科學中形成一股新的趨向,用以彌補量化研究的不足。[1]
綜上所述網絡+志合起來看就是互聯網上的人類志。就是把人類志方法運用到互聯網上,通過網絡這種現代媒介進行研究。因此網絡志(Netnography)也被直接叫做 "Cybernetgography" 或 "online ethnography",Marotzki把傳統的人類進過兩次兩次轉變用以研究網上出現的新的文化現象。他指出網絡志的的兩個特徵: 運用定性調查的方法工具和調查主要涉及網絡社群。[1]
網絡志除了能被用於研究網絡上的群體文化,還可以被用作與研究別的課題. 第一個提出 "Netnography" 的Kozinets通過對網絡社群(online Community)進行人類志的調查來進行消費者研究和產品市場研究。[1]他在著作中通過調查得到了用戶對某一種產品的消費行為方式(Consumer behavior)。這種詳細的關於活生生的費者及其行為的描述給予產品的出產公司提供了極大的幫助,直接影響到其產品的市場銷售。 Kozinets給予在經濟學的研究上一個嶄新的方法,他開發了一個完全新的研究領域. 在他的書中他定義網絡志為網絡觀察,一種定性的研究網絡社群中成員的信息交流的方法。 Kozinets給如何運用網絡志做研究提供了一個四個步驟的綱要:1)文化進入;2)收集分析數據;3)確定表達的正確可靠性;4)研究道德。 整個綱要描述了如何辨認網絡社群,在和網絡用戶打交道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怎樣進行網絡觀察以及搜集信息,怎樣判別收集到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實行網絡志研究時的道德準則. 他還指出了在準備網絡志項目時定義具體的研究問題非常重要。把通過網絡志得到的信息全面化時還需運用別的市場調查的工具以用來三角作用。
參考文獻
編輯[1]摘自: 大眾傳媒編碼製作的民族志研究方法 蔣寧平《中國傳媒報告》2006年第2期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30122541/http://www.ruralchinawatch.org/content.asp?id=496 [2]詳見: KOZINETS, R. V., The field behind the screen: Using netnography for marketing research in online communities, i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9(1) 2002, P. 61-72. [3]詳見: MAROTZKI, W., Online-Ethnographie – Wege und Ergebnisse zur Forschung im Kulturraum Internet, Jahrbuch für Medienpädagogik, Leske+Budrich,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