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圖佐·威爾遜

約翰·圖佐·威爾遜(英語:John Tuzo Wilson,1908年10月24日—1993年4月15日)是一位加拿大地球物理學家地質學家,因對板塊構造論的貢獻而在全世界享有聲譽。威爾遜是加拿大勳章獲得者,大英帝國勳章獲得者,皇家學會院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愛丁堡皇家學會院士。

約翰·圖佐·威爾遜
地球物理學界的約翰·圖佐·威爾遜獎
出生(1908-10-24)1908年10月24日
 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華
逝世1993年4月15日(1993歲—04—15)(84歲)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
居住地 加拿大
國籍 加拿大
母校多倫多大學
劍橋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
知名於板塊構造論
獎項加拿大官佐勳章
加拿大同伴勳章
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
皇家學會會員
愛丁堡皇家學會會員
美國功勳勳章
大英帝國勳章
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尤英獎
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布徹獎
美國地質學會彭羅斯獎
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魏格納獎
倫敦地質學會沃拉斯頓獎
哥倫比亞大學維特勒森獎
加拿大皇家學會百年獎
加拿大125屆周年獎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地理物理學地質學
機構多倫多大學
博士導師哈里·哈蒙德·赫斯
博士生哈羅德·威廉姆斯

板塊構造論認為,地球的堅硬外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一部分),即岩石圈,是破碎成許多板塊的,這些板塊在較軟的軟流圈上各自運動。威爾遜指出,夏威夷群島的形成就和板塊運動有關,當涵蓋了太平洋大部分面積的太平洋板塊以緩慢速度向西北方漂過一個位置固定的熱點時,這個熱點便形成一系列火山,突出水面的部分就是夏威夷群島。他還提出了轉換斷層的概念,這是指兩個板塊彼此之間發生水平運動時形成的斷層(如聖安德烈斯斷層),轉換斷層可以構成三種主要板塊邊界之一的轉換邊界。1973年,他還提出了威爾遜旋迴的假說,這是指海底周期性地擴張和消減的過程。後來這個概念被進一步擴充為超大陸旋迴假說)。

為了紀念威爾遜,加拿大一座年輕的海底火山即用他的名字命名為圖佐·威爾遜海山[1]這是一個熱點火山,其地理坐標為51°24′N 130°54′W / 51.4°N 130.9°W / 51.4; -130.9[2]

生平

編輯

威爾遜生於一個移民到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華蘇格蘭家庭。他是加拿大第一個修過地球物理學大學課程的大學生。[來源請求]1930年,他畢業於多倫多大學三一學院。之後,他在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獲得了幾個其他的相關學位。再之後幾年的學術研究生涯使他在1936年於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地質學哲學博士學位。之後,威爾遜進入加拿大陸軍,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直服役。最後他以陸軍上校軍銜退伍。

榮譽

編輯

1969年,威爾遜獲頒加拿大勳章中的官佐勳章,並在1974年獲頒同伴勳章[3]1978年他被倫敦地質學會授予沃拉斯頓獎章。他是加拿大皇家學會皇家學會的院士。[4][5]他還是多倫多大學厄林代爾學院院長和電視系列片《人類行星》的主持人。

他還是安大略科學中心主任(1974年-1985年)。為了紀念他和板塊構造論,在該中心外面的地上有一個巨大的「不動的」箭頭,指示了自威爾遜出生以來北美大陸的漂移量。

加拿大地質聯合會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圖佐·威爾遜獎頒予在地球物理學界取得成就的學者。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Chase RL. J. Tuzo Wilson Knolls: Canadian hotspot. Nature. 1977-03-24, (266): 344–346 [2008-03-05]. doi:10.1038/266344a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 
  2. ^ Geody. [2008-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30). 
  3. ^ Order of Canada Citation. [2008-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22). 
  4. ^ Royal Society citation[永久失效連結]
  5. ^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obituary (PDF). [2008-03-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2-27). 
學術機關職務
前任:
約翰·S·普羅克托
約克大學校長
1983–1986
繼任:
拉里·克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