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科學館(英語:New York Hall of Science)坐落於美國紐約皇后區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曾作為1964年紐約世界博覽會的展覽用地。紐約科學館是現今紐約市內唯一的科學技術中心,擁有超過400件關於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的展品 。

紐約科學館
成立1964年
地址美國紐約皇后區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
坐標40°44′50″N 73°51′06″W / 40.7472°N 73.8517°W / 40.7472; -73.8517
網站紐約科學館官方網站

歷史

編輯

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的景點和地標:
1
花旗球場
2
皇后動物園法拉盛草原旋轉木馬
3
法拉盛草原游泳館
4
法拉盛河
5
草原湖(Meadow Lake)
6
大都會-威利斯角(長島鐵路地鐵車站)
7
美國網球協會比莉·珍·金網球中心
8
紐約科學館
9
紐約州館皇后園中劇場西屋時間艙
10
皇后植物園
11
皇后博物館
12
法拉盛大地球儀
13
柳湖(Willow Lake)
14
世博會站(已拆除)
15
行星噴泉(Fountain of the Planets)
16
公園露台
 
為1964年紐約世界博覽會建造的火箭模型。
 
紐約科學館的展品。

紐約科學館成立於1964年,是為了舉辦紐約世界博覽會而修建的。紐約科學館也是全美國僅有幾座科學館之一。[1][2] [3] 紐約世界博覽會閉幕後,很多為了世博會而修建的場館都遭到拆除或者被交易出去,[4]儘管在當時,紐約科學館所擁有的展品數量十分有限,[5]但還是很幸運的被保留下來,供學生遊覽參觀。[6] 1979年,由於年久失修,紐約科學館決定閉館修葺。

1984年,紐約市政府聘請了物理學家艾倫·弗里德曼英語Alan Friedman為紐約科學館工作,[3] 在他的幫助下,紐約科學館開始展出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展品,而不是那些虛構的科學幻想。[7]

在閉館七年後,紐約科學館於1986年重新開館。[8] 在修葺期間,政府撥款40萬美元給科學館用擴建,科學館用其中的10萬美元建造了大地球模型,這座地球模型也成為了紐約市的地標之一。[9] 紐約科學館重新開館後,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參觀,掀起了科學館熱潮,這股熱潮令人們感到十分意外,也導致了日後許多城市爭先效仿紐約,建造科學館。[10]

紐約科學館重新開館後,還提供獎學金給進入位於科學館附近的皇后區學院的學生,[11] 代價是獲得過獎學金的學生必須擔任科學科目兩年以上。[12] 1991年,為了更好的接待日益增加的參觀者,政府宣布了為期10年經費8000萬美元的擴建計劃。[1] 1996年,一個新的入口、餐飲區和一個科學遊樂場擴建完成,[3] 由於不斷的擴建,增加科學館的新鮮感,使得許多已經參觀過一次的遊客再次參觀。擴建計劃使科學館日益完善,於是,紐約市政府決定授予紐約科學館文化機構的地位並允許其建立一些科學組織。[13]

1999年,紐約科學館利用政府的撥款和民眾的捐款繼續進行擴建,並建立了IMAX影院。除此之外,科學館還將展覽面積擴大了一倍,並修復了為1964年紐約世界博覽會而建造的火箭模型。[7] [14] 2003年,紐約科學館又提出一項耗資3億美元的』科技城『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是將紐約科學館建成為一個科技、文化中心。科技城計劃在2004年2月15日被列入待定計劃名單中,[15]但由於這項計劃缺乏公開性和透明度,[16]在民眾的批評聲中,政府宣布否決此項計劃。[17][18]

經費

編輯

紐約科學博物館絕大部分的經費來源於政府的撥款和民間企業或個人的捐助。2005年,科學館就曾收到卡內基公司捐贈的2000萬美元捐款。[19][20] 科學館用這些捐款來作為擴建或日常維護的經費。[21][22] 在20世紀90年代,在絕大多數博物館都欠缺經費的大背景下,紐約自然博物館還能獲得足夠的經費繼續運作這是十分不易的。[23]

展品

編輯

紐約科學博物館如今的主要參觀者是1歲—17歲的兒童,館內的展品也多符合兒童的口味和偏好。[12] 紐約科學館永久收藏了許多件展品,[24] 也經常做一些巡迴展覽。紐約科學館是最早以回函的形式讓遊客對其展品做出評價的博物館,如今,許多博物館效仿這一做法,向遊客分發問卷,詢問遊客們對展品的看法。[25] 紐約科學館主要的展覽品有: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Michel Marriott. Science Centers Help Bring Schoolwork to Life. New York Times. 1991-10-30 [2008-04-06]. 
  2. ^ Walter Sullivan. Hopeful Future Museum; But City's Hall of Science Still Retains Aura Reminiscient of the World's Fair. The New York Times. 1966-09-22 [2008-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1). 
  3. ^ 3.0 3.1 3.2 A Bigger Window on Science. The New York Times. 1996-05-25 [2008-04-06]. 
  4. ^ Jon Marcus. The Future was Then; NYC Dusts Off Relics of Its Word's Fairs. The Washington Post. 1999-06-13 [2008-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7). 
  5. ^ Sandra Blakeslee. First Atomarium Planned Here: A Hot Reactor Open to Public. New York Times. 1969-01-07 [2008-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1). 
  6. ^ Students Bone Up in Museum at Old Fair Site. New York Times. 1968-11-11 [2008-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1). 
  7. ^ 7.0 7.1 7.2 Marcia Biederman. New Yorkers & Co.; Making a Science Center Grow, Without Imax. The New York Times. 1999-07-11 [2008-04-06]. 
  8. ^ Malcolm W. Browne. City Again Boasts a Science Museum. New York Times. 1986-09-05 [2008-04-06]. 
  9. ^ Malcolm W. Browne. Museum to Display Working Model of Atom. New York Times. 1988-04-12 [2008-04-06]. 
  10. ^ Joseph P. Fried. New York City's Hall of Science Discovers a Success Formula. The New York Times. 1988-08-27 [2008-04-06]. 
  11. ^ William H. Honan. Culture Commissioner Looks Back in Humor at a Bumpy First Year. New York Times. 1988-10-26 [2008-04-06]. 
  12. ^ 12.0 12.1 Malcolm W. Browne. Museum Innovator Delights in Bringing Science to the Public. New York Times. 1997-03-18 [2008-04-06]. 
  13. ^ Pam Belluck. A New Star in Constellation of Art's Giants; Queens Landmark Wins a Coveted Cultural Title. The New York Times. 1996-05-21 [2008-04-06]. 
  14. ^ Corey Kilgannon. The Final Frontier: Queens; Museum's Rockets Return After a Tuneup in Ohio. The New York Times. 2003-10-03 [2008-04-06]. 
  15. ^ Glenn Collins. 15 Institutions Stay in Search for Arts Hub at Ground Zero. The New York Times. 2004-02-11 [2008-04-06]. 
  16. ^ Robin Pogrebin. Arts Groups Call for Openness at Ground Zero. The New York Times. 2004-06-03 [2008-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2). 
  17. ^ Robin Pogrebin. 4 Arts Groups Chosen for Complex in Lower Manhattan. The New York Times. 2004-06-11 [2008-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6). 
  18. ^ Robin Pogrebin. Ground Zero Arts Proposals are Complete. The New York Times. 2003-09-25 [2008-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7). 
  19. ^ Sam Roberts. City Groups Get Bloomberg Gift of $20 Mill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05-07-06 [2008-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09). 
  20. ^ 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Announces Twenty Million Dollars in New York City Grants. 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2005-07-05 [2008-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22). 
  21. ^ S.A. Miller. 'Pig Book' Tallies $17.2 Billion in Pork. The Washington Times. 2008-04-03 [2008-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2). 
  22. ^ Bart Jansen, Alex Knott. Lobbyists Find Finance Roles in Congressional Campaigns. CQ Politics. 2008-03-20 [2008-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26). 
  23. ^ Glenn Collins. Fiscal Woe Takes Toll on the Arts. The New York Times. 1991-07-12 [2008-04-06]. 
  24. ^ Adam Stone. Exploring Manhattan -- and Beyond. Federal Times. 2008-04-06 [2008-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9). 
  25. ^ Joseph P. Fried. Hall of Science in Queens Asks Youths to Grade It. New York Times. 1985-09-15 [2008-04-06]. 
  26. ^ Malcolm E. Browne. A Child's-Eye View of Microscopic Realms. The New York Times. 1991-04-30 [2008-04-06]. 
  27. ^ Victoria Young. Playing in the Neighborhood. New York Times. 1998-06-21 [2008-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