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捷克

维吾尔族等民族常用的弓弦乐器

艾捷克維吾爾語غىجەك‎)是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等中亞民族中流行的傳統弓弦樂器。在清代宮廷回部樂中被稱為「哈爾扎克」。艾捷克根據形制、流傳地域大致可分為多朗(刀郎)艾捷克、改良艾捷克、哈密艾捷克等,其中多朗艾捷克音韻明亮但飄渺,改良艾捷克音域較寬,音高響亮,哈密艾捷克音韻明亮且清晰。

艾捷克
維吾爾語غىجەك
改良艾捷克
分類弓弦樂器
相關樂器
卡曼恰英語Kamancheh

多朗艾捷克多用於演奏多朗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民間麥西熱甫以及給維吾爾族達斯坦伴奏;改良艾捷克除了這些演奏以外,還是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也是維吾爾民族樂隊主要的弓弦樂器;哈密艾捷克則多在哈密木卡姆維吾爾族民樂中演奏。其中「哈密維吾爾族艾捷克藝術」被收錄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樂器起源

編輯

中亞地區非洲北部,都存在有形制類似艾捷克的古樂器,比如西亞廣泛分布的卡曼恰英語Kamancheh。古波斯音樂中,又將卡曼恰成為艾捷哈克(Ghizhak),和如今的艾捷克名稱相近。但這些樂器和如今維吾爾族等中亞民族所演奏的艾捷克相比,除克什米爾等地的卡曼恰外,基本不存在共鳴弦,只有1到4根主奏弦。[書 1]

艾捷克的起源說法多樣,其中主流觀點是其源自於波斯,因15世紀,帖木兒帝國時期的繪畫中,波斯卡曼恰和如今的多朗艾捷克性質非常類似。[刊 1]其他的觀點包括:艾捷克源自阿拉伯人突厥人的稱呼——音譯為「艾捷姆」,艾捷克便是艾捷姆使用的樂器。其二是源自印度,原因是用弓摩擦琴弦使樂器鳴響的方法源自印度。其三是認為艾捷克是粟特人使用的樂器。其四是艾捷克自成體系,並非其他地區傳入。其五為艾捷克是受到波斯文化蒙古文化中原文化等多重影響的產物。除此之外,也有關於艾捷克起源的傳說:姑娘收到小伙子從波斯帶來的琴,為紀念小伙子,姑娘將琴命名為艾捷克。[刊 2]

總之,艾捷克在歷史上基本是與其他類似樂器相互融合、共同發展,逐漸成如今的形制。到清代,其形制基本與現在能見到的艾捷克一致。艾捷克被列為清宮廷回部樂之一[a]。在《御製律呂正義後編》中稱其為「哈爾扎克」,《御製五體清文鑒》則稱其為「額依艾捷克」。[書 2][刊 2]

樂器分類

編輯
 
左側的便是麥蓋提的多朗艾捷克,可見10根共鳴弦弦軫

以形制、流傳地域區分艾捷克,大致可分為三類:多朗(刀郎)艾捷克、改良艾捷克、哈密艾捷克。但也有如熱瓦普艾捷克、龜茲艾捷克、安集延艾捷克等已經罕見或消亡的種類。

多朗艾捷克

編輯
兩把手工製作的三弦艾捷克

多朗艾捷克是古老的樂器種類。現主要在南疆地區麥蓋提縣巴楚縣阿瓦提縣莎車縣多朗人(刀郎人)分布較多的地區流行。多朗艾捷克可在不同的演出中演奏,在維吾爾族達斯坦、民間麥西熱甫多朗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的表演中,多朗艾捷克都是主要伴奏樂器之一。[書 1]多朗艾捷克音色厚實、嘶啞、粗澀。[刊 1]

多朗艾捷克通常長約105厘米,琴首造型多樣,下半部背面有弦槽。常見的多朗艾捷克或有1個弦軫在琴左側,或有左右兩側各1個弦軫,左右各一時,一為主奏弦,另一為裝飾。琴首、琴杆通常為圓柱狀,琴杆兩側則是共鳴弦弦軫,其下端套有鐵箍。琴箱為缽形或半球形,蒙馬皮或驢皮。鐵琴腳從箱底傳入與琴杆相連。共鳴弦因地區不同,數量有所差異。麥蓋提縣一帶的多朗艾捷克有10根共鳴弦,分置琴杆兩側;哈密市一帶的多朗艾捷克則有14根共鳴弦,琴杆兩側各7根。[書 2]多朗艾捷克音域分兩種c1-c2或d1-d2[書 2]

多朗艾捷克因主奏弦數量不同還可分為二弦艾捷克和三弦艾捷克,其中二弦艾捷克又另有5根金屬共鳴弦的種類。不過二弦艾捷克較為罕見。三弦多朗艾捷克是20世紀30-40年代南疆民間藝人從二弦多朗艾捷克改制而來,無共鳴弦。[刊 3]

改良艾捷克

編輯
 
改良艾捷克

改良艾捷克,也被稱為四弦艾捷克,是流行於新疆各地的樂器。改良艾捷克是從三弦艾捷克的基礎上改良而來。[刊 3][刊 1]20世紀50年代初,在新疆南疆黨委宣傳部文藝科科長麥苗的主持下,當時的南疆文工團演奏員段薔以三弦艾捷克為基礎,設計出改良艾捷克,琴匠賽買提·阿不都拉製作了第一把改良艾捷克。在新疆首屆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匯演時,改良艾捷克得以推廣並逐漸在全疆普及。[刊 1]在北疆地區,改良艾捷克替代了斯克里潑卡(一種類似提琴的樂器)成為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改良艾捷克也在各大團體的維吾爾民族樂隊中成為主要的弓弦樂器。[書 3]

改良艾捷克體型與多朗艾捷克無太大差異,主要是共鳴箱更大。相比於多朗艾捷克,改良艾捷克增加了按弦指板。[刊 3]改良艾捷克琴長約80厘米,4根主奏弦,無共鳴弦,琴首左右各置2個弦軫。改良艾捷克共鳴箱為半球形,蒙有開「U」形音孔的木質面板。後壁開有若干圓形音孔。共鳴箱內有皮質共鳴膜,膜面有音柱與共鳴箱相接。琴底部有呈倒「Y」形可轉動支架。改良艾捷克的弓以小提琴琴弓為主。[書 4]改良艾捷克還有中音艾捷克、低音艾捷克兩種以音高區分的種類,其中低音艾捷克共鳴箱由木板膠拼而成,個體較大。[刊 3]

改良艾捷克設計定音f c1 g1 d1,實用改良艾捷克主奏弦定弦為g d1 a1 e1,各弦之間音高距5度,音域為g~g3或a4,改良艾捷克音色清晰、甜美,稍顯單薄。[書 2][刊 4][刊 1]中音艾捷克,也按5度關係定弦,即c g d1 a1,音域c~c3,音韻明亮;低音艾捷克同樣以5度關係定弦,主奏弦定弦G d a e1,音域G~g2,音韻渾厚。[刊 4]改良艾捷克音域得到擴展,音量得到增加,演奏技巧也因琴弦、琴弓的變化而有所拓展,音樂的表現力更加豐富。改良艾捷克除了能演奏多朗艾捷克的各類表演完,更能參與到獨奏曲和協奏曲等具有難度的演奏中。[刊 5]

哈密艾捷克

編輯
 
哈密艾捷克

哈密艾捷克僅流行於哈密市,且歷史悠久。雖名為艾捷克,但無論是形制還是歷史都和其他艾捷克大相徑庭。哈密艾捷克共鳴箱多為圓筒形且多由金屬製作,與其他艾捷克的半球形的木質共鳴箱不同。哈密艾捷克的琴弓位於主奏弦之間,而其他艾捷克則琴和琴弓分開。[刊 6]哈密艾捷克在歷史上受波斯等地卡曼恰的影響,比受到中原包括二胡在內的胡琴影響要小。故哈密艾捷克也被稱為胡鬍子、哈密胡琴。哈密艾捷克的定弦因弦數、地區、製作人員不同差異較大。哈密艾捷克音色清亮、鬆弛、稍帶金屬聲。[刊 1]是演奏哈密木卡姆及《沙地亞》等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常用的樂器。[書 1][刊 6][書 2]

哈密艾捷克是2007年首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中的項目,名為「哈密維吾爾族艾捷克藝術」。[網 1]

已罕見或消亡的艾捷克

編輯

熱瓦普艾捷克形如熱瓦普,即共鳴箱上有一對牛角狀耳。熱瓦普艾捷克用弓演奏,音色與其他艾捷克相近。曾流行於新疆南疆地區,現已罕見。[刊 3]

龜茲艾捷克流行於今庫車市一帶,曾在民間音樂中廣泛應用,20世紀50年代開始逐漸消亡。《御製五體清文鑒》中稱其為「舊孜艾捷克」。龜茲艾捷克琴體主要由桃木或杏木製作。琴首扁平,共7個弦軫,二左五右。琴杆斷面為半圓形。有17品,用絲弦綑紮而成。琴筒是小鐸鋸割、蒙馬皮而成。演奏時演奏弦、共鳴弦同時發聲,音韻娓娓略悶。音域g-d2[書 2]

安集延艾捷克曾在維吾爾、烏茲別克民眾聚居的地方廣泛流布,用於樂舞及演唱伴奏。20世紀50年代後開始消亡。安集延艾捷克通體以梨木或小葉楊等製作。琴首造型多樣,下開左右各二的弦軫。琴杆為圓柱形,貫穿琴箱和琴腳套結。琴箱為半個橄欖球的形狀,蒙驢皮或馬皮。演奏持琴與多朗艾捷克蕾絲。音韻明快、響亮。音域f-g3[書 2]

樂器演奏

編輯

多朗艾捷克和改良艾捷克演奏姿勢類似,但哈密艾捷克的演奏姿勢略有不同。演奏多朗艾捷克或改良艾捷克時,常採用坐姿,挺胸抬頭。琴多置於左腿上,琴體可以自由活動。左手持琴杆,右手執弓;左手指尖輕觸琴弦,通過揉、滑、顫、帶等技法演奏。右手可以運用不同的弓法。低音改良艾捷克演奏姿勢和方法則與大提琴的演奏姿勢和方法類似。而哈密艾捷克首先採取跪坐姿,琴筒置於左腿,使用手指第一關節處輕觸琴弦演奏。[刊 3][刊 5]

樂器製作

編輯

製作現代形制的艾捷克常用木材為杏木,因其木質硬,密度高,乾燥且共鳴好。但也有使用棗木、桑木、核桃木等其他木材製作的艾捷克。製作現代形制的艾捷克常用膠為適合粘和木材的皮膠,不過也使用魚膠、塑料膠。現代艾捷克用鋼絲弦代替了傳統的馬尾、腸弦。改良艾捷克會使用杏木、梧桐木製作琴碼,用松木製作音柱。傳統手工製作艾捷克工藝常用的工具包括鋸、斧、刨子、刻刀、銼等,隨着工業的發展,旋切機,切割帶、木床等工具會被用在製作艾捷克等民間樂器上。隨着交通和信息的發展,樂器作坊和材料市場形成產業鏈,形制大致相同的部件無需人工製作,這也導致現今市場上艾捷克等樂器的形制相對統一。[刊 7][刊 8][刊 9]

製作現代形制的艾捷克工藝,製作共鳴箱時先將木材切割為比預計尺寸稍大的立方體木塊,後利用厚紙殼做成的模板標記尺寸,再通過大型削木床將木塊削成半球形。其後利用特殊鑽頭,將半球形木塊調整為厚度適當的共鳴箱箱體。在表面塗木器漆後,乾燥存放。待艾捷克其他部件製作完成後,組裝成完整的樂器。艾捷克的製作也注重裝飾,表面裝飾的工藝包括鑲嵌和雕刻,其中雕刻包括線雕和浮雕。艾捷克裝飾材料多選擇駱駝骨、氂牛角、黑白塑料等,在艾捷克琴頭、弦軫、琴杆、共鳴箱、拉弦板、底柱部分都可以進行裝飾。[刊 7][刊 8][刊 9]

名師大家

編輯

當代艾捷克演奏員名家輩出,如國家一級演奏員、新疆歌舞團民樂隊隊長艾克熱木·吾買爾;中央民族歌舞團艾捷克演奏員阿地力·阿不力孜;師從艾捷克大師西爾艾力、新疆歌舞團首席艾捷克演奏家古麗娜爾·伊明等。[書 5]艾克熱木·吾買爾和阿地力·阿不力孜曾先後在中國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的《風華國樂》節目中演奏艾捷克曲目《幸福的時代》《吾夏克木卡姆》。[網 2][網 3]

注釋

編輯
  1. ^ 《皇朝禮器圖式·卷九》中記載為「謹按乾隆二十五年,欽定燕饗兼設囘部樂哈爾扎克:木柄椰槽,冒以馬革,形如胡琴,柄端如旋螺。通長二尺六寸七分二厘,槽徑二寸五分六厘,厚三寸九分,下承方鉞柄,其末圓長五寸一分二厘,馬尾弦二。山口後鑿空內弦,以兩軸綰之,左右各一,結於鐡柄雙鈈。槽面設柱。弦自山口至柱一尺四寸五分八厘,鋼絲弦十,左右各五,軸當木柄之半,穿柱間小孔,結於鐡柄,長短各有差。槽底穿孔一,側穿孔三,以木弓繋馬尾八十餘莖,軋中二弦,應鋼弦以取聲。柄端垂流蘇朱緌。」

參考來源

編輯
書目
  1. ^ 1.0 1.1 1.2 萬桐書. 维吾尔族乐器.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6: 26–33.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段薔著. 中国·新疆民族乐器制作图鉴.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新疆電子音響出版社. 2009: 29–33;61. ISBN 7-5469-0196-1. 
  3. ^ 周吉,汪菁,張雲本冊主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編. 中华文脉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烏魯木齊: 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5: 139–140. ISBN 978-7-5469-6410-2. 
  4. ^ 本書編輯委員會編.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乐器图像 音响集粹. 北京: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7: 22–25. ISBN 978-7-81096-213-1. 
  5. ^ 譚勇,胥必海,孫曉麗著. 西部民族域内胡琴衍变融合录.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1: 225–227. ISBN 978-7-105-11391-0. 
期刊
  1. ^ 1.0 1.1 1.2 1.3 1.4 1.5 楊帆. 维吾尔族艾捷克形制与音质比较. 演藝科技. 2013, (4): 49–53. 
  2. ^ 2.0 2.1 龐爽. 维吾尔族民族乐器艾捷克的溯源及其特色考辩. 藝術評鑑. 2018, (3): 41–42. 
  3. ^ 3.0 3.1 3.2 3.3 3.4 3.5 毛繼增. 艾捷克. 樂器. 1989, (2): 27–28. 
  4. ^ 4.0 4.1 古麗扎爾·哈力克. 多郎艾捷克与新型艾捷克的特性. 科技信息. 2011, 383 (27): 563–564. 
  5. ^ 5.0 5.1 謝爾娜·牙克甫. 民族乐器艾捷克风格特征及作品分析.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21, 20 (12): 103–104. 
  6. ^ 6.0 6.1 古麗娜爾·艾則孜. 浅谈哈密艾捷克与刀郎艾捷克的音色对比. 黃河之聲. 2010, 317 (08): 21–23. 
  7. ^ 7.0 7.1 高桂清. 浅析维吾尔族民间乐器——艾捷克制作工艺. 明日風尚. 2016, (14): 166. 
  8. ^ 8.0 8.1 劉藝. 维吾尔族改良艾捷克的制作(上). 中國校外教育. 2013, 451 (21): 164. 
  9. ^ 9.0 9.1 劉藝. 维吾尔族改良艾捷克的制作(下). 中國校外教育. 2013, 454 (24): 165. 
網站
  1. ^ 关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 [2023-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3). 
  2. ^ 《幸福的时代》演奏:艾克热木吾买尔. CCTV節目官網. 2011-07-26 [2023-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5). 
  3. ^ [风华国乐]《吾夏克木卡姆》 演奏:阿地力·阿不力孜. CCTV節目官網. 2020-01-10 [2023-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