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石總修院是1860年至1958年天主教為培養在中國河北省東南部地區傳教的神職人員,修學神哲學的一所大修道院,為天主教在該省東南部所設的4個教區(獻縣、永年、大名和景縣)聯合設立。由於政局動盪,該修院曾數次遷徙。

歷史

編輯

獻縣時期

編輯

1856年,羅馬教廷將2個重要地區的傳教事務交給法國耶穌會負責,開闢了2大傳教區:以上海徐家匯為中心的江南代牧區(江蘇、安徽兩省)和以獻縣張莊為中心的直隸東南代牧區(河北東南部)。

直隸東南代牧區的主教座堂最初位於威縣趙家莊。1860年2月4日,李秀芳神父在那裡成立了教區第一所修道院。當時的校舍只有土房六間,首屆修生13人。[1]

次年7月,由於匪患的威脅,修道院隨同主教座堂向北遷徙到獻縣張家莊,從1860年到1869年共招十屆修生。1878年,修道院共有大小修生38人。[1]

直隸東南代牧區在獻縣張莊的主教座堂規模龐大,占地七百餘畝,房舍有1300間,內有教堂6座,包括東西兩大院,大修院起初位於東大院公雞樓。

最初,直隸東南代牧區的神甫都是來自法國香檳地區。1929年至1939年,直隸東南代牧區陸續分成了獻縣、永年、大名和景縣4個教區,以安置來自其他歐洲國家的耶穌會神父。雖然分設了不同教區,但一段時期內,修道院仍由獻縣教區主辦。[1]

河間時期

編輯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時,大修院位於天主教獻縣教區的河間城內。日軍迅速占領了河北省,而共產黨八路軍則在鄉間打游擊戰,河北社會處於動盪不寧的狀態。上述幾種勢力均對天主教會懷有戒備或敵意,於是在河北省東南部傳教的耶穌會神父們,被迫在各種勢力的夾縫中,在分散的鄉村中艱難傳教,常常要穿行於不同勢力占領的地帶,去照看為數眾多的農村天主教徒。[2]

在這種情形下,發生了不幸的若石修院事件。1939年7月15日,教區設在河間的大修院有24名師生被日軍認為私通八路軍而遭活埋。

景縣時期

編輯

這時,在1939年4月27日新成立的景縣監牧區(版圖為河間府南部及冀州12個縣),由奧地利(已經與德國合併)主教負責,被獻縣、永年、大名和景縣4個教區認定是較為安全的地方,於是決定聯合在景縣開辦若石總修院(St. Joseph Seminary)。1940年大修院遷至景縣。1941年,獻縣、景縣、大名、永年教區合辦景縣若石大修院。[1]

1945年,長達八年的中國抗日戰爭終於結束,然而國共內戰又接踵而來,中國北方再次陷入戰亂。1945——1946年間,河北農村大部分地區均被共產黨占領,獻縣、永年、大名和景縣4個教區都開始遭受一連串嚴厲的清算鬥爭,陸續有不少神父被捕勞改,同時各個教區都突然發現面臨巨額賠款,於是被迫交出教會財產及土地。1944年1月6日,若石總修院院長蒲敏道神父連同景縣的全體外國傳教士一起被捕,在接受群眾批鬥時,曾在水災期間受過教會幫助的民眾,沒有人願意出來指控,於是在14天後,蒲敏道被釋放。但若石總修院的產業已經被沒收,神父們被趕出景縣教區,蒲敏道神父,帶領若石總修院的修生及教授們前往北平避難。[3]

北平時期

編輯

在北平,蒲敏道以羅馬交付的兩萬美金及4個教區主教的同意下,在北平東城北新橋附近的王駙馬胡同以極便宜的價格買到一位中國富豪拋售的約25公畝的土地及一座大宅院,三個月後,景縣大修院在北平重新開課,廣闊的臨時校園還有操場、籃球場、排球場。[3]

1948年12月底,北京城已經被解放軍包圍,院長蒲敏道神父收到羅馬耶穌會總會的緊急電報,立即搭機回羅馬報告中國大陸的情況,被指派擔任耶穌會「中國視察員」,負責統籌協助中國所有耶穌會士撤退事宜。[3]蒲敏道和趙振聲等多位天主教教區主教決定,優先安排200多名若石總修院和北京輔仁大學多瑪斯哲學院的青年修生率先撤退到安全地區。若石總修院的修生開始第二次逃難歷程。教會將一筆旅費及車票、機票或船票交給修士,分別經由陸、海、空各路,以儘可能快的方式,三、五個人一組,搭乘任何可能的交通工具,經由上海、香港,陸續全部以臨時觀光客的名義進入菲律賓。[2]

菲律賓時期

編輯

1949年,若石總修院來到菲律賓以後,最初被安排在一處農場,後來遷到馬尼拉郊區一處廢棄軍營。

安排這次逃亡行動的蒲敏道院長,自己則留在上海5年之久,繼續協助還留在中國內地的其它耶穌會神父離開,直到1953年被驅逐離開中國大陸,1954年來到菲律賓,再次擔任修院院長,直到4年後所有修生完成學業。

1999年,菲律賓舉行聖若石修院遷菲五十周年(1949──1999)慶祝活動,蒲神父當然也前往參加。

尾聲

編輯

1954年,獻縣教區設在北京的小修院被占解散,同年,獻縣教區送到上海徐家匯修道院就讀的7名修生也被遣返原籍。一部分修生回獻縣,重新在獻縣成立修院,但始終未能安靜順利地上課。1955年在張莊總堂大小修生共有16人,田如峰神父任院長,陳義神父講課。1957年,趙振聲主教在取得政府批准手續後,在獻縣、景縣、大名、永年4教區擴招9人(報名者約有60人),其中多為大修生。[1]    1958年,獻縣教區修道院實行半耕半讀,部分修生離堂。同年底該修道院遷往天津與天津教區修道院合併,合併後共11人,其中大修生7人(獻縣教區2人)。不久修院停辦,大修生在天津市宗教事務處主持創辦的塑料廠工作。[1]

校舍

編輯

歷任院長

編輯

著名畢業生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献县教区修道院简史之一. [2006-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2). 
  2. ^ 2.0 2.1 《前進!崎嶇的福音之路——記直隸東南教區若石修院萬里大遷徙》(聖若石修院遷菲五十周年祭文)
  3. ^ 3.0 3.1 3.2 蒲敏道自傳[永久失效連結]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