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屬圭亞那

历史上殖民地

英屬圭亞那(英語:British Guiana)是前英國殖民地,為英屬西印度的一部分,位於南美洲的北部海岸,現在被稱為圭亞那合作共和國

英屬圭亞那
British Guiana
1814年—1966年
格言:Damus petimusque vicissim拉丁語
「我們給予並得到回報」
國歌:天佑吾王
1908年的英屬圭亞那地圖
1908年的英屬圭亞那地圖
地位殖民地(大英帝國
首都喬治敦
常用語言官方語言
英語
政府殖民地
歷史 
• 征服
1796年
• 1814年英荷條約
1814年8月13日
• 單一殖民地
1831年
• 新憲法
1928年
• 獨立
1966年5月26日
面積
1924年231,804平方公里
人口
• 1924年
307,391
前身
繼承
荷蘭西印度公司
新格拉納達總督轄區
圭亞那 (1966年–1970年)
1924年的人口數據來源[1]

第一個發現圭亞那的歐洲人是英國探險家沃爾特·雷利爵士。荷蘭人是第一批定居於此的歐洲人,從17世紀初開始,他們建立了埃塞奎博和貝比斯這兩塊殖民地,18世紀中期又添加了德梅拉拉這塊殖民地。1796年,英國在法國占領荷蘭的戰爭中接管了這三個殖民地。1802年,英國將控制權交還給巴達維亞共和國,但一年後在拿破崙戰爭中奪取了這些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於1814年正式割讓給英國,並於1831年合併為一個殖民地,即英屬圭亞那,殖民地的首都是喬治敦。

當英國人在殖民地開發甘蔗種植園時,引進了許多非洲人作為奴隸勞工。自19世紀末以來,圭亞那經濟變得更加多元化,但一直依賴於資源開發。圭亞那於1966年5月26日脫離英國獨立。

建立

編輯

英國人在17世紀至少進行了兩次不成功的殖民嘗試,試圖在後來被稱為英屬圭亞那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當時荷蘭人在該地區建立了兩個殖民地:由荷蘭西印度公司管理的埃塞奎博和由貝比斯協會管理的貝比斯。荷蘭西印度公司在18世紀中期建立了第三個殖民地德梅拉拉。在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戰爭中,荷蘭被法國占領,而英國和法國處於戰爭狀態,英國於1796年接管了這塊殖民地。一支英國遠征軍從其殖民地巴巴多斯出發,從法國控制的巴達維亞共和國手中奪取了這些殖民地。這些殖民地不經鬥爭就投降了。起初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因為英國人同意讓荷蘭人創立的殖民地法律繼續有效。

1802年,根據亞眠和約,英國將殖民地歸還給巴達維亞共和國。但是,在1803年拿破崙戰爭中恢復與法國的敵對狀態後,英國在不到一年後再次奪取了這些殖民地。根據1814年的英荷條約,這三個殖民地正式割讓給英國。後來荷蘭人建立的三塊殖民地合併為一塊,這個殖民地被稱為英屬圭亞那。

經濟和政治

編輯

英屬圭亞那的經濟完全依賴於甘蔗生產,直到19世紀80年代,蔗糖價格的下降刺激了向水稻種植、採礦和林業的轉變。然而,甘蔗仍然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1959年糖仍占出口的近50%)。在荷蘭統治時期,殖民地和經濟活動都集中在從海岸向內陸延伸的甘蔗種植園周圍。在英國統治下,甘蔗種植擴展到更富裕的沿海地區,並加強了對海岸線的保護。在大英帝國廢除奴隸制之前,糖料種植園主幾乎完全依靠奴隸勞動生產糖。1823年,喬治敦發生了一場重大的奴隸起義。

 
1823年奴隸起義

19世紀80年代,人們在英屬圭亞那發現了黃金和鑽石礦藏,但這些礦藏並沒有帶來可觀的收入。鋁土礦的開採被證明更有前景,仍將是圭亞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製糖廠、碾米廠、鋸木廠和某些小型工業(包括釀酒廠、肥皂廠、餅乾廠和氧氣乙炔廠等)之外,這個殖民地沒有發展任何重要的製造業。

總部位於倫敦的布克集團公司(布克兄弟,麥康奈爾有限公司)主導了英屬圭亞那的經濟。從19世紀初開始,布克夫婦就在這個殖民地擁有糖廠,到19世紀末,他們擁有大部分糖廠,到1950年,除了三家糖廠之外,他們擁有其他的所有的糖廠。隨着布克集團的成功和財富的不斷增長,他們向國際擴張,並通過投資朗姆酒、製藥、出版、廣告、零售商店、木材和石油等行業進行多元化經營。布克集團成為殖民地最大的雇主,導致一些人把它稱為「布克的圭亞那」。

鐵路

編輯

英國殖民者在英屬圭亞那建立了第一個鐵路系統,從喬治敦到羅格諾的軌道長98公里(61英里),軌距為1,435毫米(4英尺8+12英寸),從弗里登胡普帕里卡的軌道長31公里(19英里),規矩為1,067毫米,它於1848年開放。幾條窄軌鐵路是為製糖業而建的,其他的是為後來的礦山而建的。

1948年,當百慕大鐵路被關閉時,鐵路的機車、機車車輛、軌道、枕木和幾乎所有相關的設備都被運往英屬圭亞那,以翻新陳舊的鐵路系統。

這些線路在1972年停止運行,但喬治敦的大型中央車站仍然屹立不倒。一些內地煤礦仍在運營窄軌鐵路。

行政管理

編輯

英國在英屬圭亞那長期延續了荷蘭殖民政府的形式。政策法院在殖民地總督(自1831年至1966年存在)的指導下行使立法和行政職能。一個被稱為財政代表的團體與政策法庭一道,共同制定稅收政策。大多數法院成員由總督任命;其餘的則由選舉人團選出。選舉人團是通過選舉產生的,他們擁有基於財產的限制性的特權,並且僅限於殖民地的大地主。在早期的幾個世紀裡,法院成員席位被糖廠的種植者和他們的代表所占據。

1891年選舉人團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直接選舉法院的選舉成員。政策法院的職位一半是選舉產生的,一半是任命的,所有的財政代表都是選舉產生的。政策法院的行政職能已移交給一個由總督控制的新的執行委員會。選民和法院候選人的參與資格也被大大的放寬了。

1928年,英國政府廢除了受荷蘭影響的憲法,代之以英國殖民地憲法。設立了委任過半數的立法會,並加強了總督的行政權。這些憲法改革並不受圭亞那人的歡迎,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倒退。婦女也獲得了選舉權。

1938年,西印度皇家委員會(「莫尼委員會」)被任命調查加勒比地區所有英屬殖民地的經濟和社會狀況,在此之前發生了一些內亂和勞工騷亂。在其他變化中,委員會建議進行一些憲法改革。因此,一九四三年立法會多數議席改為選舉產生,降低選民和立法會候選人的財產要求,並取消婦女和教士在立法會任職的限制。總督保留對行政會議的控制權,行政會議有權否決或通過違反立法會意願的法律。

下一輪憲法改革發生在1953年。建立了一個兩院制立法機構,包括下議院和上院國務院。議會的投票席位完全由選舉產生。國務院的成員由總督和議會任命,並擁有有限的修改權力。政策法院成為行政機構,由總督和其他殖民地官員組成。實行了成人普選,廢除了公職人員在財產方面的限制。

1953年4月27日新制度下的選舉引起了嚴重的憲法危機。人民進步黨在眾議院的24個席位中贏得了18席。這一結果震驚了英國政府,它對人民進步黨的強勁表現感到驚訝。它認為PPP對共產主義組織過於友好。

由於擔心共產主義在殖民地的影響,英國政府暫停了憲法,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在1953年10月9日軍事占領了英屬圭亞那。在英國殖民辦公室的指導下,總督在臨時政府下直接統治殖民地,一直到1957年。1957年8月12日舉行了選舉,人民進步黨贏得了新立法機關14個選舉席位中的9個。

1960年3月在倫敦召開的制憲會議就另一個立法機構達成協議,由選舉產生的議會(35個席位)和提名的參議院(13個席位)組成。在隨後的1961年8月21日的選舉中,人民進步黨贏得了眾議院20個席位,使其成為多數黨,有權任命8名參議員。在1961年的選舉中,英屬圭亞那也實現了自治,除了國防和外部事務。多數黨領袖成為總理,他隨後任命了一個部長委員會,取代了前執行委員會。

從1962年到1964年,由於種族、社會和經濟衝突而引起的騷亂、罷工和其他騷亂推遲了英屬圭亞那的完全獨立。各政黨的領導人向英國殖民大臣報告說,他們無法就組成獨立政府的其餘細節達成協議。英國殖民地辦事處強行實施了自己的獨立計劃,要求在新的比例代表制下進行另一次選舉。英國希望這一制度能減少人民進步黨贏得的席位,並阻止其獲得多數席位。

1964年12月新立法機構的選舉中,人民進步黨獲得45.8%(24個席位),人民國民大會獲得40.5%(22個席位),聯合力量獲得12.4%(7個席位)。聯合力量同意與人民國民大會組成聯合政府,因此,人民國民大會領導人成為新的總理。1965年11月在倫敦舉行的獨立會議很快就獨立憲法達成協議;它將獨立日期定在1966年5月26日。在那一天的午夜12點,英屬圭亞那成為了名為圭亞那的新國家。

領土爭端

編輯
 
1896年的英屬圭亞那及其邊界線

與委內瑞拉的西部邊界

編輯

1840年,英國政府指派羅伯特·赫爾曼·尚伯克與新近獨立的委內瑞拉勘測並劃定英屬圭亞那的西部邊界。委內瑞拉不接受尚伯克線,這條線把整個庫尤尼河流域都放在英國殖民地之內。委內瑞拉宣稱埃塞奎博河以西的所有土地都是它的領土(見此部分地圖)。

這場爭論斷斷續續持續了半個世紀,最終導致1895年的委內瑞拉危機,委內瑞拉試圖利用美國的門羅主義來贏得對其立場的支持。美國總統格羅弗·克利夫蘭利用外交壓力促使英國同意對該問題進行仲裁,最終同意了適合英國的仲裁條款。一個仲裁法庭於1898年在巴黎召開,並於1899年作出裁決。該法庭將約94%的爭議領土判給了英屬圭亞那。一個委員會根據裁決調查了一條新邊界,雙方於1905年接受了這條邊界。

1962年,委內瑞拉重申了19世紀的主張,聲稱仲裁裁決無效。委內瑞拉法律顧問、紐約律師事務所Curtis、Mallet-Prevost、Colt & Mosle的冠名合伙人Severo Mallet-Prevost發表了一封信,指控法庭的法官們在俄羅斯和英國之間的幕後交易中行為不當。英國政府拒絕了這一要求,堅持1899年裁決的有效性。當時由人民進步黨領導的英屬圭亞那政府也強烈反對這一說法。所有各方在1966年圭亞那獨立前夕解決這個問題的努力失敗了;到今天為止,這一爭議仍未解決。

註釋

編輯
  1. ^ The British Empire in 1924. The British Empire. [7 Nov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參考文獻

編輯
  • Perkins, Harry Innes. Notes on British Guiana and its gold industry (Waterlow & Sons, 1895) online.

延伸閲讀

編輯
  • De Barros, Juanita. "'Spreading Sanitary Enlightenment': Race, Identity, and the Emergence of a Creole Medical Profession in British Guiana."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42.4 (2003): 483-501.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De Barros, Juanita. "Sanitation and Civilization in Georgetown, British Guiana." Caribbean quarterly 49.4 (2003): 65-86.
  • Draper, Nicholas. "The rise of a new planter class? Some countercurrents from British Guiana and Trinidad, 1807–33." Atlantic Studies 9.1 (2012): 65-83.
  • Fraser, Cary. Ambivalent Anti-Colonialis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enesis of West Indian Independence, 1940-64 (Westport, 1994)
  • Fraser, Cary. "The 'New Frontier' of Empire in the Caribbean: The Transfer of Power in British Guiana, 1961–1964."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 22.3 (2000): 583-610.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reen, William A. 「Caribbean Historiography, 1600-1900: The Recent Tid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7#3 1977, pp. 509–530.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Khanam, Bibi H., and Raymond S. Chickrie. "170th anniversary of the arrival of the first hindustani muslims from India to British Guiana."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29.2 (2009): 195-222.
  • Kumar, Mukesh. 「Malaria and Mortality Among Indentured Indians: A Study of Housing, Sanitation, and Health in British Guiana (1900-1939).」 Proceedings of the Indian History Congress, vol. 74, 2013, pp. 746–757.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Laurence, Keith Ormiston. A question of labour: indentured immigration into Trinidad and British Guiana, 1875-1917 (St. Martin's Press, 1994).
  • Lutz, Jessie G. 「Chinese Emigrants, Indentured Workers, and Christianity In The West Indies, British Guiana And Hawaii.」 Caribbean Studies 37#2 , 2009, pp. 133–154.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Munro, Arlene. "British Guiana's Contribution to the British War Effort, 1939-1945." Journal of Caribbean History 39.2 (2005): 249-262.
  • Palmer, Colin A. Cheddi Jagan and the Politics of Power: British Guiana's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U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10); online at JSTOR
  • Rabe, Stephen G. U.S. intervention in British Guiana: A cold war story (Univ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6).
  • Roopnarine, Lomarsh. "A critique of East Indian indentured historiography in the Caribbean." Labor History 55.3 (2014): 389-401.
  • Roopnarine, Lomarsh. "Indian migration during indentured servitude in British Guiana and Trinidad, 1850–1920." Labor History 52.2 (2011): 173-191.
  • Schoenrich, Otto. "The Venezuela-British Guiana Boundary Disput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43.3 (1949): 523-530.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pinner, Thomas J. A political and social history of Guyana, 1945-1983 (Westview Press, 1984).
  • Will, Henry Austin. Co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 British West Indies, 1880-1903: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Jamaica, British Guiana, and Trinida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