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寮 (臺南市)

虎尾寮是位在臺灣臺南市東區的一個地名,舊稱虎尾藔,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廣義的虎尾寮相當於東區的富強里、富裕里、自強里、關聖里、文聖里、南聖里、東聖里、復興里裕聖里虎尾里,狹義則指位於虎尾里的虎尾寮聚落[1][2]。此條目主要描述的是廣義的虎尾寮。

虎尾寮
 虎尾寮在臺南市東區的大致範圍
表記
漢字 虎尾寮
白話字 Hó͘-bóe-liâu
台語羅馬字Hóo-bué-liâu

行政區劃演變

編輯

明鄭時期虎尾寮一帶屬於天興州永康里,清朝初年屬於臺灣縣永康里,約在同治年間永康里分成永康上中里永康下里,虎尾寮屬於永康下里[1]。日治時期虎尾寮地區改為永康下里虎尾藔莊,先後隸屬於臺南民政支部、臺南縣(臺南辨務署[3])、臺南廳(永仁區[4]),1920年地方制度改制後,「虎尾藔莊」改成「虎尾寮」大字,隸屬於臺南州新豐郡仁德莊,1940年10月1日始改隸臺南市[5]

二次大戰後,虎尾寮成為臺南市東區的一部分,最初分成虎尾里(虎尾寮)與關聖里(關帝廟)2里,直到1979年虎尾里分出富強里,1981年虎尾里再分出自強里,而在1994年時關聖里分出東聖里,富強里分出富裕里[2],2002年自強里與虎尾里各分出一部分成立復興里[6],虎尾里又分出裕聖里[7],到了2006年時,關聖里又分出文聖里與南聖里[1]

聚落

編輯
 
永康下里虎尾藔莊一帶地圖(參考臺灣堡圖繪製,紅色虛線為堡里界線,黃色虛線為街庄界線)
區域: 後甲莊 虎尾藔莊
聚落: 虎尾藔 關帝廳 前甲 後甲 王牛稠

清治末期日治初期的虎尾寮地區(虎尾藔莊)主要有虎尾藔、前甲、關帝廳、後甲、王牛稠等聚落,但到了日本統治治末期,關帝廳、王牛稠已經散莊[2][1]。二次大戰後,約在1970年代隨著臺南市東區東門路、仁和路一帶劃成工商混合區,1978年第四期重劃區(竹篙厝段,原竹篙厝大字,稍早的仁和里竹篙厝莊)的完成,虎尾寮地區也由原本的「農畜業地帶」逐漸轉型,之後當地劃為第九期重劃區(虎尾寮重劃區),於1996年完成後有了150.3公頃的低密度住宅區[2]

以下介紹虎尾寮地區舊有聚落在日治初期左右的狀況:

  • 虎尾寮:位於今虎尾里,1897年時住有22戶、120人,原居民主要姓李、顏、鄭、蔣、戴[2][1]
  • 前甲:位於今富強里,1897年時住有26戶、101人,原居民主要姓杜、黃、李[2][1]
  • 關帝廳:位於今富強里,因位於關帝廳南邊而得名,1897年時住有12戶、39人[2][1]
  • 後甲:位於今關聖、南聖里以及後甲地區(後甲莊)的後甲里,1897年時住有88戶、386人,原居民主要姓許、林、王[2][1]
  • 王牛稠:位於今裕聖里,約在1910年代散莊[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高凱俊. 〈臺南市東區虎尾寮文化地景變遷〉. 《臺南文化‧南瀛文獻【合輯】》.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1年11月: 144-159頁. ISBN 978-986-02-9854-3.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99年2月: 301、332-339頁. ISBN 957-02-3370-2. 
  3. ^ 《臺灣總督府府報》〈府令第二十一號〉,1897年6月10日
  4. ^ 《臺灣總督府報》〈告示第三號〉,1910年1月18日
  5. ^ 《臺灣總督府府報》〈府令第百二十三號〉、〈府令第百二十四號〉,1940年9月22日
  6. ^ 臺南市東區區公所——各里簡介 復興里. [2013-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5). 
  7. ^ 臺南市東區區公所——各里簡介 裕聖里. [2013-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