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渾(788年—860年代),用晦潤州丹陽縣(今江蘇省丹陽市)人。[1]高宗宰相許圉師六世孫,晚唐代表詩人之一、官員,篤信禪宗

貞元四年(788年)出生[2]元和元年(806年),娶妻大梁梁氏。大和六年(832年)進士,開成元年(836年)冬至南海,入盧鈞幕。[3]開成三年春,擔任當塗縣尉會昌元年(841年),任太平縣令[4]會昌元年冬,升官監察御史,會昌四年,擔任潤州司馬。宣宗即位,由京口返京。大中三年,復拜監察御史,「抱疾不任朝謁,堅乞東歸」[5]。後出為睦州[6]。大中五年,分司東都洛陽[7],與河南尹劉瑑有往來。大中七年,以員外郎自京出刺郢州刺史[8],世稱許郢州。咸通元年(860年)六月往會稽鎮壓浙東農民起義。[9]晚年退隱,居丹陽丁卯橋。[10],世稱許丁卯。[11]卒年不詳,一般以為大約卒於大中九年至咸通二年年間。[12]

許渾寫詩多律詩絕句,《唐詩鼓吹》選其七言律詩達三十一首,大都是遊蹤山林與贈別之作,因詩中用「水」字甚多,人稱「許渾千首濕」[13]。句法圓穩工整,「聲律之熟,無如渾者」[14]杜牧韋莊以及代之陸游均極其推崇,但也有人?批評他「專對偶」、「工有餘而味不足」[15]「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即其著名詩句。[16]自編有《丁卯集》。[17]《全唐詩》收其詩十一卷,存詩五百餘首。其詩的評價在歷史上頗為懸殊,然在歷代的被討論度皆甚高,持讚揚或批評許渾言論者皆為數不少,在唐代詩人中亦是個不太多見的現象。

注釋

編輯
  1. ^ 董乃斌的《唐詩人許渾考索》考證許渾籍貫實為洛陽。
  2. ^ 聞一多在《唐詩大系》稱貞元七年出生,但於史無據。羅時進在《許渾生年考》考定為貞元四年。王遠彥《許渾生卒年考》一文認為許渾應生於貞元十六年(800年),其依據是張祜的《訪許用晦》詩。郭文鎬《許渾南海之行考》一文認為許渾生於貞元十二年(796年)。
  3. ^ 羅時進:《唐詩演進論》
  4. ^ 《唐才子傳》卷七
  5. ^ 許渾《烏絲欄詩自序》所云:「大中三年,守監察御史,抱病不任朝謁,堅乞東歸。」
  6. ^ 金華朱氏集成堂刻《建德縣誌》卷九《州府升遷表》
  7. ^ 郭文鎬《許渾刺郢及卒年考》認為許渾於大中五年秋至六年秋分司洛陽,隔年春天以員外郎自京出刺郢州。
  8. ^ 《新唐書·藝文志》稱許渾「大中睦州、郢州二刺史」。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卷十六在許渾名下注云:「大中末為郢州刺史」。
  9. ^ 羅時進:《唐詩演進論》:「宋人范埛、林禹《吳越備史》卷一記載了如下正史未載的事跡:『咸通中,京師有望氣者言錢塘有王者氣,乃遣侍御史許渾、中使許計賚璧來瘞秦望山之腹以壓(《吳越備史》原作「厭」)之。使回,望氣者言,必不能止。』」,頁272
  10. ^ 許渾:《夜歸丁卯橋村舍》
  11. ^ 方文《贈袁長卿郡伯》詩:「前輩猶傳許丁卯,凌敲送客不曾閒。」
  12. ^ 許渾的卒年有多種說法。聞一多在《唐詩大系》稱疑卒於宣宗大中八年(854),但於史無據。郭文鎬在《許渾刺郢及卒年考》考定為大中九年卒。羅時進《許渾年譜稿》將其卒年訂於「咸通二年或稍後」。
  13. ^ 《苕溪漁隱叢話》引《桐江詩話》云:「許渾集中佳句甚多,然多用『水』字,故國初人士雲『許渾千首濕'是也。」羅時進著《許渾千首濕與他的佛教思想》、《試論「許渾千首濕」》等文認為許渾皈依禪宗南宗是因為「毫無力量與黑暗抗爭」,又不願隨同流合汚,許渾認為「水在佛教,尤其是禪宗被視為清淨無瑕,湛然恆靜的最高境界、普渡眾生的聖物。這些理念對他的詩歌影響很深。」
  14. ^ 田雯:《古歡堂集·雜著》
  15. ^ 方回:《瀛奎律髓》
  16. ^ 許渾《咸陽城東樓》詩「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17. ^ 《新唐書‧藝文志‧別集》錄有「許渾《丁. 卯集》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