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納·M·戈登獎

貝爾納·M·戈登獎(英語:Bernard M. Gordon Prize)由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於2001年設立。 其目的是表彰「有效培養工程領導者的新教育模式和實驗」。[1] 每年戈登獎頒發50萬美元獎金給獲獎者,其中獲獎者可以自己使用25萬美元,獲獎者所屬機構可以獲得25萬美元用於持續支持學術發展。[1] 雖然戈登獎是相對較新的獎項,但在工程教育中,很多人認為它是美國工程教育的諾貝爾獎[2]

貝爾納·M·戈登獎
Bernard M. Gordon Prize
授予對象表彰有效培養工程領導者的新教育模式和實驗
國家/地區 美國
首次頒發2001
官方網站美國國家工程學院官網

入選準則

編輯
  • 被提名者要有能力開發出能創造和發展工程領導技能和態度的示範教學。同時必須重視的是:溝通技巧、團隊合作技巧、「實踐」經驗、創新能力和「趨動力」、具有分享、處理和解釋大量信息的能力並著重在跨領域應用。
  • 具有上述重點領域所產生的具體影響及產生可轉移的創新教學模式。其他準則可以包括對參與學生產生的具體效果(在該領域成功就業的學生比例,積極為選修學生製造學習機會,追求更高的工程教育等 )、學生對相關課程的評價和同儕認同新的教學方法及其獨特性。
  • 對機構內部的重大影響和/或其他機構引進此新式教學的具體成效。
  • 重視項目的成功。
  • 成功培養出工程領導者 - 提名者應該說明從創新中受益的個人,包括他們過去和現在的職位。
  • 被提名者利用獎項所獲得的認同和資源來增強並擴展創新方法的潛力,包括(但不限於)讓其他學術環境引進此創新教學。

獲獎者

編輯
年份 獲獎者 學校 獲獎原因 參考文獻
2019 保羅·J·班奇瑟英語Paul J. Benkeser 喬治亞理工學院埃默里大學 for fusing problem-driven engineering education with learning science principles to create a pioneering program that develops leader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聚焦於問題導向並結合學習科學原理的工程教育,創建了一個可以發展出生物醫學工程領導者的先鋒計劃。』
[3]
約瑟夫·M·勒·杜克斯英語Joseph M. Le Doux
溫蒂·C·紐斯帖特英語Wendy C. Newstetter
2018 保羅·尤克英語Paul G. Yock 史丹佛大學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global dissemination of Biodesign, a biomedical technology program creating leaders and innovations that benefit patients.
『發展和全球推廣生物設計計劃(BioDesign),該計劃是一個可以創造出有益於病患的領導者和創新技術的生物醫學技術計劃。』
[3]
2017 胡里奧·M·奧蒂諾英語Julio M. Ottino 西北大學 for an educational paradigm that merges analytical, rational left-brain skills with creative, expansive right-brain skills to develop engineering leaders.
『以結合理性分析的左腦技能與延展創造的右腦技能來培養工程領導者的示範教學。』
[3]
2016 迪蘭·阿佩利安英語Diran Apelian 伍斯特理工學院 for a project-based engineering curriculum developing leadership, innovative problem solving,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global competencies.
『以專案為基礎的工程課程規劃,用來培養領導力、新創問題解決能力、跨學科合作能力和提昇全球競爭力。』
亞瑟·C·海默克英語Arthur C. Heinricher
理查德·F·瓦茲英語Richard F. Vaz
克里斯汀·K·沃伯英語Kristin K. Wobbe
2015 西蒙·皮茨英語Simon Pitts 東北大學 for developing an innovative method to provide graduate engineers with the necessary personal skills to become effective engineering leaders.
『開發出創新方法,提供研究生工程師必要的個人技能,使其成為有效率的工程領導者。』
[3]
麥可·B·塞勒維奇英語Michael B. Silevitch
2014 約翰·P·科利爾英語John P. Collier 達特茅斯學院 for creating an integrated program in engineering innovation from undergraduate through doctorate to prepare students for engineering leadership.
『創造出一個為大學到博士畢業生培養領導力的工程創新整合計劃。』
[3]
羅伯特·J·格雷夫斯英語Robert J. Graves
約瑟夫·J·豪伯英語Joseph J. Helble
查爾斯·E·哈欽森英語Charles E. Hutchinson
2013 理查德·K·米勒英語Richard K. Miller 富蘭克林歐林工程學院英語Franklin W. 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for the foundation of Olin College and its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to developing effective engineering leaders.
『以歐林工程學院的基礎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方法培養出有用的工程領導者。』
[3]
小大衛·克恩斯英語David Kerns, Jr.
謝拉·克恩斯英語Sherra Kerns
2012 克萊夫·L·迪姆英語Clive Dym 哈維穆德學院 for creating and disseminating innovations in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design education to develop engineering leaders.
『創造並推廣在大學工程設計教育的創新,來培養工程領導者。』
[3]
M·麥克·吉爾克森英語M. Mack Gilkeson
J·理查德·菲利普斯英語J. Richard Phillips
2011 艾華·F·克勞利英語Edward Crawley 麻省理工學院 for leadership, creativity, and energy in defining and guiding the CDIO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Initiative, which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internationall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在定義和引導CDIO英語CDIO initiative(概念-設計-實施-運營)倡議計劃的領導力、創造力和精力,該計劃已在國際上廣泛應用於工程教育。』
[3]
2009 湯姆·拜耶爾斯英語Thomas H. Byers 史丹佛大學 for promoting engineering leadership by developing and disseminating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and educators around the world.
『通過為世界各地的工程學生和教育者開發和推廣科技創業教育資源,來促進工程領導力。』
[3]
蒂娜·塞利英語Tina Seelig
2008 雅克琳·F·沙利文英語Jacquelyn F. Sullivan 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 for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gram that infuses hands-on learning throughout K-16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motivate and prepare tomorrow's engineering leaders.
『透過整合教學和學習計劃提供整個K-16工程教育的實踐學習,來激勵和培育未來的工程領導者。』
[3]
勞倫斯·E·卡爾森英語Lawrence E. Carlson
2007 亞瑟·W·溫斯頓英語Arthur W. Winston 塔夫茨大學 for development of a multi-disciplinary graduate program for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who have the potential and the desire to be engineering leaders.
『為有潛力和渴望成為工程領導者的工程專業人士開發出多元學科研究生課程。』
[3]
哈羅德·S·戈德堡英語Harold S. Goldberg
傑羅姆·E·列維英語Jerome E. Levy
2006 延斯·E·約根森英語Jens E. Jorgensen 華盛頓大學 for creating the Learning Factory, where multidisciplinary student teams develop engineering leadership skills by working with industry to solve real-world problems.
『創建學習工廠,多元學科學生團隊可以透過與產業合作解決現實問題,培養工程領導技能。』
[3]
約翰·S·拉明庫薩英語John S. Lamancusa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魯妮·莫洛爾英語Lueny Morell 惠普
艾倫·L·索伊斯特英語Allen L. Soyster 東北大學
何塞·扎亞斯-卡斯特羅英語Jose Zayas-Castro 南佛羅里達大學
2005 愛德華·J·科伊爾英語Edward J. Coyle 普渡大學 for innovations in the education of tomorrow's engineering leaders by developing and disseminating the Engineering Projects in Community Service (EPICS) program.
『透過發展和推廣社區服務工程專案計劃(EPICS),提供未來工程領導者所需的創新教育。』
[3]
利亞·賈米森英語Leah Jamieson
威廉·奧克斯英語William C. Oakes
2004 弗蘭克·S·巴恩斯英語Frank S. Barnes 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 for pioneer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 (ITP) that produces leaders who bridge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and public policy.
『開創跨學科電信計劃(ITP),培養領導者做為工程、社會科學和公共政策的橋樑。』
[3]
2002 伊萊·弗羅姆英語Eli Fromm 卓克索大學 for innovation that combines technical, societal,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to an integrated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將結合技術、社會和體驗式學習融入綜合大學工程課程的創新教學。』
[3]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Gordon Prize information. [2006-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07). 
  2. ^ William A. Wulf and George M.C. Fisher "A Makeover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sues in Science & Technology Spring 2002 p. 35-39.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nae. 高登獎獲獎者名單. nae. [2019-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