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交換檔案格式

資源交換檔案格式(英語:Resource Interchange File Format,縮寫為RIFF),又譯資源互換文件格式,是一種檔案格式(meta-format)標準,把資料儲存在被標記的區塊(tagged chunks)中。它是在1991年時,由MicrosoftIBM提出。它是Electronic Arts在1985提出的Interchange File Format(IFF)的翻版。這兩種標準的唯一不同處是在多位元整數的儲存方式。 RIFF使用的是小端序,這是IBM PC使用的處理器80x86所使用的格式,而IFF儲存整數的方式是使用大端序,這是AmigaApple Macintosh電腦使用的處理器,68k,可處理的整數型態。

MicrosoftAVIWAV這兩種著名的檔案格式中,都使用RIFF的格式當成它們的基礎。

RIFF檔案由一個簡單的表頭(header)跟隨著多個"chunks"所組。其格式完全跟IFF一樣,除整數的儲存方式不一樣以外。

  • 表頭(Header)
    • 4位元組(bytes):固定為"RIFF".
    • 4位元組:little-endian 32-bit正整數,整個檔案的大小,扣掉辨識字元和長度,共8個位元組。
    • 4位元組:這個檔案的型態字元,例如:"AVI "或"WAVE".
  • 接下來是區塊(Chunks),每個區塊包含:
    • 4位元組:此區塊的ASCII識別字,例如:"fmt "或"data".
    • 4位元組:little-endian 32-bit正整數,表示本區塊的長度(這個正整數本身和區塊識別字的長度不算在內)。
    • 不固定長度欄位:此區塊的資料,大小等同前一欄之正整數。
    • 假如區塊的長度不為偶數,則填入一個byte。

關於此格式的更多資訊,請見互換檔案格式(Interchange File Format)條目。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