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艾梅
賈艾梅(Amy Carmichael,1867年12月16日—1951年1月18日),北愛爾蘭人,南印度的宣教士,是印度杜那瓦團契(Dohnavur Fellowship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創辦人,幫助當地千位孩童脫離成為廟童(廟妓)的黑暗生活,被稱為印度之母,一生奉獻給印度,1951年病逝於印度。[1]
生平
編輯家庭背景
編輯賈艾梅出生於北愛爾蘭米利數(Millisle)一個小村莊的小康家庭,家中有七個小孩,她排行老大。父親與叔父共同經營規模不小的麵粉廠,擁有兩座工廠、四座磨坊,不僅為村莊裡提供多個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營利所得也部分奉獻給村莊,在米利數建立第一所學校,並提供福音聚會。賈家世代都是敬虔的基督徒,在長老會教會聚會,他們一家有嚴謹的聖經教育背景,為人慷慨好施、良善正直,善待工人和居民,深受當地人的愛戴和敬重。[2]而賈艾梅在這樣氛圍的家庭中成長,自然而然也造就她日後熱愛奉獻、給予,積極拯救印度孩童的宣教生命。
生命轉變
編輯賈艾梅跟一般女孩不一樣,雖然家教甚嚴,卻不影響她活潑、叛逆,充滿野性的性格;她不愛玩洋娃娃和扮家家酒,反倒喜歡有生命的昆蟲和動植物,也常帶著弟妹們到處調皮搗蛋。直到她十三歲那年,在一次講道中聽到〈耶穌愛我〉(Jesus loves me, this I know)的詩歌,在唱詩後的靜默中,她被神的愛深深吸引,並正式邀請耶穌進到她裡面,生命開始轉變。自此之後,她更積極認識耶穌,渴望被神吸引,信仰不再是她家人的,而是她親自經歷的。她以下面這段話來形容她當時的感受:
「一個我沒有活過的生命,
一個我沒有死過的死;
是另一個人的生命,
是另一個人的死──
我把我的永恆全獻給祂。」[3]
歡迎廳
編輯然而在她十八歲時,父親病逝,家中也因經濟蕭條開始沒落,並且積欠鉅款。她身為家中最長的孩子,便一肩扛起重責大任,全家搬到貝爾法斯特(Belfast)城裡工作。那時的賈艾梅已經開始服事神的工作,探訪家庭、帶領聚會、查經等。進到城裡後更是找機會向工廠的女工傳福音、佈道,並帶他們進到教會裡聚會,雖然這行為已獲得傳道人的同意,但在當時教會裡大部分人的眼中卻是極為不妥的事,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女工污穢骯髒,不宜進到教會裡。隨著賈艾梅接觸的女工越來越多,教會已無法容納這些大批的女工,於是賈艾梅便購建一間會堂,取名為「歡迎廳」,供500多位女工聚會、查經、唱詩使用。不取名教會也是為了可以吸引更多人來,減輕「教會」二字所帶來的距離感。目前這間教會依舊存在,並改名叫「歡迎教會」(Welcome Church),承續賈艾梅的福音工作。[4]
宣教之旅
編輯真正影響賈艾梅開始海外宣教的是一個跨宗派的凱錫克培靈大會(Keswick Convention),創辦人威爾遜(Robert Wilson)是賈艾梅的乾爸爸,中國內地會的創辦人戴德生也是凱錫克培靈會的經常講員。當賈艾梅聽到戴德生在台上分享的宣教使命和負擔時,也激起她對宣教的渴望和迫切。1888年,凱錫克成立了宣教委員會,賈艾梅成為第一位宣教士。
賈艾梅本欲申請中國內地會,卻遭到拒絕而輾轉到了第一站──日本。在日本宣教期間,賈艾梅遭受各樣挑戰及水土不服所帶來的身體不適,使她患有當時所謂的「日本頭痛病」,導致腦衰竭、頭痛、發熱等,服事一年多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被迫離開日本。即便如此,賈艾梅依然沒有放棄宣教,下一站便到了印度的旁邊──錫蘭。但她在這裡依舊無法久待,因為他的乾爸爸威爾遜先生中風,使她中斷錫蘭的服事,回到英國探望威爾遜先生。 在陪伴威爾遜先生十個月後,威爾遜先生身體逐漸好轉,賈艾梅便起身繼續下一個宣教工場──印度。她自1895年起程後,便再也沒有回到她的故鄉,接下來五十五年的歲月中,就在印度南邊的杜那瓦(Dohnavur)裡度過她宣教的一生。[5]
在印度的宣教過程中,她將自己裝扮成印度人,穿戴他們的服飾,學習當地語言,使自己融入當地的百姓。在一次機緣中,她拯救一位從廟宇逃出來的廟童,她開始注意到印度小女孩處境的危險,這些女孩被迫賣到廟宇嫁給神明,也有做童婚、童寡婦、陪葬、殺嬰等不人道的對待,她便開始她拯救孩童的計畫。賈艾梅有雙棕色的眼睛,在她三歲時,她曾經天天禱告神,讓她的眼睛變成像母親一樣的藍色,然而隔天一早照鏡子仍舊是棕色的,持續好幾天後,她便明白上帝的答案是「不」。現在,她終於明白為什麼上帝給她一雙棕色的眼睛,這是她的保護色,當她裝扮成印度人,埋伏當地獲取資訊時,不會被發現是外國人。
為拯救這些女孩脫離悲慘的生命,賈艾梅成立杜那瓦團契(Dohnavur Fellowship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照顧、撫養、教育這些被救出來的孩童,將福音傳給他們,並訓練他們也去服事人。這些小孩都稱賈艾梅為「阿瑪」(當地語言,母親的意思),在賈艾梅逝世前,杜那瓦團契的孩子總數已將近千人。此外,在賈艾梅的努力下,印度已於1947年立法通過禁止將小孩送到廟宇去。然而,這樣的買賣行為依然持續發生,故杜那瓦團契至今仍舊持續努力拯救孩童的工作。
參考資料
編輯- ^ 褟嘉路得(Dr. Ruth A. Tucker),《宣教披荊斬棘史》邱清萍、馮文莊等譯,(台北: 中國信徒佈道會,2007),221。
- ^ 法蘭克.修頓(Frank Houghton),《恆愛的光輝──賈艾梅奉獻的一生》羅俊哲、以琳編譯小組譯,(台北:以琳,1994),5-6。
- ^ 狄賀妮 (Lois Hoadley Dick) ,《印度之母──賈艾梅》樂恩年譯,(香港:大使命基督徒團契,2000),24-8
- ^ 好消息,〈不畏強權搶救靈魂 ─賈艾梅宣教士的故事〉,2022/6/8,https://blog.goodtv.tv/goodtvblog/missionary0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豐盛恩典網站,〈賈艾梅〉,2022/6/8,http://www.wellsofgrace.com/resources/biography/camicheal.ht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