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來源資源共用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18年6月10日)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跨域資源共享(英語: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縮寫:CORS),用於讓網頁的受限資源能夠被其他域名的頁面訪問的一種機制。[1]
通過這個機制,頁面能夠自由地使用跨來源的(英語:cross-origin)圖片、樣式、腳本、iframes以及視頻。[2]一些跨網域的請求(特別是Ajax)常常會被同源策略(英語:same-origin policy)所禁止。跨源資源共享定義了一種方式,讓瀏覽器和服務器之間能互相確認是否足夠安全可以允許使用跨源請求(英語:cross-origin requests)。[3]比起嚴格的同源請求,這將提供更多自由度和功能性(functionality),也比直接允許所有的跨源請求更為安全。
工作原理
編輯跨域資源共享標準描述了,新的HTTP頭部在瀏覽器有權限的時候,應該以如何的形式發送請求到遠程URLs。雖然服務器會有一些校驗和認證,但是瀏覽器有責任去支持這些頭部以及增加相關的限制。
對於能夠修改數據的Ajax和HTTP請求方法(特別是 GET
以外的 HTTP 請求,或者搭配某些 MIME 類型的 POST
請求),瀏覽器必須首先使用 OPTIONS
方法發起一個預檢請求(preflight request),從而獲知服務端是否允許該跨源請求。服務器確認允許之後,才發起實際的 HTTP 請求。在預檢請求的返回中,服務器端也可以通知客戶端,是否需要攜帶身份憑證(包括 Cookies 和 HTTP 認證相關數據)。[5]
瀏覽器支援
編輯擁有以下排版引擎的瀏覽器都支援 CORS:
- Blink 與所有基於 Chromium 的瀏覽器 (Google Chrome 28+[6][7], Opera 15+[6], Amazon Silk, Android's 4.4+ WebView 與 Qt WebEngine)
- Gecko 1.9.1(Firefox 3.5[4]、SeaMonkey 2.0[8])以上
- WebKit(未確認最早版本,Safari 4 以上、Google Chrome 3 以上,可能早些)
- MSHTML/Trident 4.0(Internet Explorer 8)由 XDomainRequest 物件提供部份支援[4]
已知以下瀏覽器不支援 CORS:
歷史
編輯Tellme Networks 的馬特·奧什里(Matt Oshry)、布拉德·波特(Brad Porter)與麥克·波德爾(Michael Bodell)於 2004 年 3 月提案將跨來源支援加入 VoiceXML 2.1[12] 以支援 VoiceXML 瀏覽器的跨來源資料請求。W3C 認為這不應該限制在 VoiceXML 而是一般的機制,因此將提案移到另一份實作備忘錄[13]。幾個主要的瀏覽器廠商透過 W3C 的 Web 應用程式工作小組正式的將該備忘錄改寫為 W3C 工作草案並以推動成為 W3C 推薦標準為目標。
CORS vs JSONP
編輯跨域資源共享(CORS)是 JSONP 模式的現代版。與 JSONP 不同,CORS 除了 GET 請求方法以外也支援其他的 HTTP 請求。用 CORS 可以讓網頁設計師用一般的 XMLHttpRequest,這種方式的錯誤處理比 JSONP 要來的好。另一方面,JSONP 可以在不支援 CORS 的老舊瀏覽器上運作。現代的瀏覽器都支援 CORS[14]。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on July 6, 2009 by Arun Ranganathan. cross-site xmlhttprequest with CORS ✩ Mozilla Hacks – the Web developer blog. Hacks.mozilla.org. 2009-07-06 [2012-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1).
- ^ Same-origin policy / Cross-origin network access. MDN. [2020-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 ^ Cross-domain Ajax with 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 NCZOnline. [2012-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9).
- ^ 4.0 4.1 4.2 HTTP access control (CORS). Mozilla Developer Network. [201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 ^ HTTP访问控制(CORS). MDN Web 文檔. [2020-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4) (中文).
- ^ 6.0 6.1 Blink. QuirksBlog. April 2013 [4 April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9).
- ^ Google going its own way, forking WebKit rendering engine. Ars Technica. April 2013 [4 April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 ^ Gecko. Mozilla Developer Network. [201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3).
- ^ 存档副本. [201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7).
- ^ HTTP Access Control in Camino • mozillaZine Forums. [201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存档副本. [201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9).
- ^ Voice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VoiceXML) 2.1. [201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3).
- ^ Authorizing Read Access to XML Content Using the <?access-control?> Processing Instruction 1.0. [2018-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4).
- ^ Cross-domain Ajax with 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 [201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