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弗拉姆事件

達爾弗拉姆事件(英語:Dalfram Dispute)是1938年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臥龍崗市肯布拉港發生的碼頭工人罷工事件,促使澳大利亞政府停止向正在進行侵華戰爭日本供應生鐵。

達爾弗拉姆事件的發生地肯布拉港

簡介

編輯

1938年11月15日,「達爾弗拉姆」(Dalfram)號貨船駛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臥龍崗市肯布拉港(Port Kembla)4號碼頭。[1]為了製造侵華戰爭武器,日本政府向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採購一批生鐵,準備裝上「達爾弗拉姆」號貨輪發運。得知該批生鐵的用途之後,坎布拉港的南岸工會(The South Coast Labor Union)組織180名碼頭工人拒絕搬運,並且發動了長達10周的罷工。[2][3]達爾弗拉姆號的船員隨後加入罷工隊伍。[1]當時,澳大利亞各界,從總督、到知識分子、普通平民,都表達了對罷工工人的支持。臥龍崗市幾乎全體中小企業主、各個社會團體均通過各種方式幫助罷工工人家庭維持生活。[1]罷工期間,當地華人弗雷德·王(Fred Wang)支持此次罷工,每天他開着卡車,從城內市場上接納華人們捐獻給罷工工人的蔬菜、水果運到坎布拉港送給罷工工人。[4][1]隨着事態發展,罷工演變為碼頭工人同澳大利亞政府的對抗。澳大利亞政府要求碼頭工人裝運生鐵,理由是「外交政策應該由政府制定,任何其他組織都無權代行其責」。[1]

1939年1月,對碼頭工人態度強硬的澳大利亞工業和司法部長羅伯特·孟席斯(Robert Menzies)來到臥龍崗市尋求結束事件。他會見了超過一千名要求「停止向日本出口生鐵」(No pig iron for Japan)的民眾。抗議人群中的一位婦女將孟席斯叫作「生鐵鮑勃[5]」(Pig Iron Bob),這個帶貶意的綽號很快流傳開,直到後來孟席斯任澳大利亞總理,這綽號也一直伴隨着他,直到他結束政治生涯。[4][1]

最終,南岸工會同孟席斯達成一項協議,碼頭將向達爾弗拉姆號裝運1萬噸生鐵,這低於原始合同的三十分之一。而澳大利亞政府隨後則保證將不再向日本出口生鐵。[4][6]碼頭工人的勝利不僅支持了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而且也使澳大利亞政府明確了反法西斯戰爭的立場。[4]

而「達爾弗拉姆」號貨船最終於1943年8月4日被納粹德國海軍U-181潛艇擊沉於馬達加斯加以東的印度洋海域。

紀念

編輯
  • 紀錄片《生鐵鮑勃:1938達爾弗拉姆事件》(The Dalfram Dispute 1938: Pig Iron Bob):澳大利亞、中國合拍,2014年在澳大利亞首映。[6]該片在臥龍崗、南京兩地取景,採訪了時任澳大利亞司法部長和工會聯盟主席的子女,以及南京大屠殺倖存者。[2]
  • Mike Donaldson and Nick Southall, Against fascism and war: Pig Iron Bob and the Dalfram dispute: Port Kembla, 1938 (Wollongong Free University Press, Wollongong, 2014).
  • 2014年2月12日,南岸工會舉行紀念活動,紀念達爾弗拉姆事件75周年。麥克·唐納森(Mike Donaldson)和 尼克·紹霍爾(Nick Southall)所著的上述圖書也在該紀念活動上正式發行。[1]紀念活動同時推介了紀錄片《生鐵鮑勃:1938達爾弗拉姆事件》。中國駐悉尼總領事李華新應邀出席了此次紀念活動。[3]
  • 「達爾弗拉姆事件」紀念牌:位於肯布拉港,2006年樹立。[3][7]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