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軌道轟炸系統

部分軌道轟炸系統(英語:Fractional Orbital Bombardment System, FOBS,俄語:Система частично-орбитального бомбометания),是一種彈頭運載系統,利用近地軌道飛向目標目的地。就在到達目標之前,它通過反推發動機點火而脫離軌道,然後擊中目標。[1]與之相對,傳統的洲際彈道導彈彈道為拋物線,不進入近地軌道,僅進行次軌道太空飛行

部分軌道轟炸系統(FOBS)彈道與傳統的洲際彈道導彈(ICBM)彈道示意圖

蘇聯在1960年代首次發展了部分軌道轟炸系統作為核武器的運載工具。這是蘇聯最早利用太空運載核武器的努力之一。2021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測試了一種將部分軌道轟炸系統與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相結合的武器。[1]

部分軌道轟炸系統類似於天基動能武器,但帶有核武器,並且具有幾個誘人之處:它沒有射程限制,其飛行路徑不會暴露目標位置,彈頭可以通過南極點引導到北美,從而逃避北美空防司令部朝北的預警系統的探測。

部分軌道轟炸系統最大飛行高度約為150公里。[註 1]從能量上來說,這需要運載火箭的功率足夠強大,能夠將武器「送入軌道」。然而,該軌道只是完整軌道的一小部分,不是持續的,因此控制精確軌道或長期維持軌道的需求要少得多。

發展歷史

編輯

在1962年4月,蘇聯政府決定研製第二代洲際彈道導彈,目的是克服第一代導彈R-16(SS-7鞍工)和R-9(SS-8黑羚羊)的缺點。計劃生產四種導彈。米哈伊爾·庫茲米奇·揚格利南方設計局最初開發了R-38,後來被放棄,因此工程師可以專注於開發R-36(SS-9 Scarp)重型導彈。[2] [3]

1960年代,美蘇冷戰升溫,兩國正在進行軍備競賽,發展使用彈道導彈發射的核武器。蘇聯人知道,當時美國部署的雷達只能探測到飛過北極的導彈。該一系統缺陷使得沿着最不期望的軌跡——通過南極,從而在美國領土上進行核導彈打擊成為可能。導彈將攻擊北美防空司令部預警系統

為了利用這一缺陷,蘇聯人決定開發一種攜帶核彈頭的武器系統,該系統與在地球軌道上的推進模塊相連,以從不可預見的角度進行突然襲擊。實際開發的武器系統是R-36orb(俄語Р-36орб俄語Р-36орб)型,它是基於R-36洲際彈道導彈。於1968年開始部署,第一個配備R-36orb的導彈團於1969年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就位。部署導彈的最大數量為18。[4]

蘇聯和美國於1979年簽署《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條約中禁止部署類似於部分軌道轟炸系統的系統。根據協議,R-36orb導彈於1983 年1月退役。

注釋

編輯
  1. ^ 作為參考,國際空間站天宮空間站的軌道約為400公里。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Zastrow, Mark. How does China’s hypersonic glide vehicle work?. Astronomy Magazine. 2021-11-04 [2023-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1) (英語). 
  2. ^ Pavel Podvig; Oleg Bukharin. MIT Press , 編. Russian strategic nuclear forces. 2001: 692. ISBN 978-0-262-16202-9 (英語). .
  3. ^ Steven J. Zaloga.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 編. The Kremlin's nuclear sword, the rise and fall of Russia's strategic nuclear forces, 1945-2000. 2002: 296. ISBN 978-1-58834-007-8 (英語). 
  4. ^ 发射“R - 36orb”. astrolab. [2022-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 (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