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翰伯
陳翰伯(1914年3月14日—1988年8月26日),筆名梅碧華、王孝風等,男,天津人,祖籍江蘇蘇州。中國新聞出版界要人、國際問題評論家。[1][2][3]
生平
編輯1914年3月14日,陳翰伯生於天津。後來考入燕京大學。[1][2][3]在校期間,1935年5月,燕京大學學生自治會舉行改選,學生自治會成員沈昌煥召開全體會員大會,通過了新會章,正當要舉行選舉之時,陳翰伯發動緊急動議,質問學生自治會向學校當局借款五百元大洋的問題,引起同學對學生自治會的公憤。大會多數通過了陳翰伯提出的下屆學生會不承認這筆借款的動議。過了幾天,重新召開全體學生大會舉行選舉,新的學生自治會成員有:張兆麐、龔普生、陳絜、王汝梅(黃華)、龔維航(龔澎)、陳翰伯等人,學生自治會由原來的受學校當局扶植,轉變為受傾向中共的左派學生控制。[4]此後,陳翰伯參加了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運動的組織工作。[1][2][3]
1936年1月,燕京大學學生參加了中共北平黨組織引導平津學聯組織的平津學生南下擴大宣傳團,赴北平、天津以南的農村地區宣傳抗日救國。當時,平津學聯共組織了四個宣傳團,第一團由北平東城各校學生組成,第二團由北平西城、南城各校學生組成,第三團由北平西郊及其他地方的學生組成,第四團由天津學生組成。燕京大學學生46人、貝滿女中、華光女中學生3人,共49人,被編為第三團第二大隊。第二大隊大隊長原為王汝梅(黃華),陳翰伯為第二大隊第三小隊隊長。不久王汝梅調往指揮部,出任第三團團長,陳翰伯接任第二大隊大隊長,趙榮聲任第三小隊隊長。[5][6][7]
1936年2月,陳翰伯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陳翰伯畢業於燕京大學新聞系。畢業之後,陳翰伯赴西安的東北軍中辦報紙,1936年11月起,先後出任《西京民報》編輯、總編輯。1937年5月,陳翰伯陪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夫人尼姆·韋爾斯(即海倫·福斯特·斯諾)赴延安訪問。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陳翰伯作為戰地記者赴山西、陝西的黃河前線採訪。1942年,任重慶《時事新報》採訪部主任。1945年,任《新民報》副總編輯。1946年,協助潘梓年籌辦上海《聯合晚報》,出任總編輯。1949年2月來到河北西柏坡,出任新華通訊社總社編委兼國際新聞部主任。1949年6月,改任新華通訊社總社新聞訓練班主任。[1][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陳翰伯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宣傳處副處長,主管《學習》雜誌的編輯工作。1958年2月,陳翰伯調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總編輯。在任期間,陳翰伯主持了與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拆分,以及與時代出版社的合併。他為商務印書館爭取到翻譯出版外國哲學社會科學重要著作的分工,出版了近200種外國哲學社會科學名著。這些書是後來1982年商務印書館成立85周年時推出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的主要書目。商務印書館的外語工具書品種及數量獲得了極大擴充。商務印書館還推出了「外國歷史小叢書」。此外,到文革前夕,陳翰伯開始抓大型辭書工具書規劃及出版工作。1964年,陳翰伯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出版局局長,仍兼商務印書館的職務。[1][2][3]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商務印書館被指責為「宣揚封、資、修,大、洋、古的反革命修正主義黑窩點」。因為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吳晗主編的「外國歷史小叢書」,曾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的陳翰伯成為「文革」爆發後出版界首先遭到報紙公開點名批判的「反革命分子」。1966年7月20日,《光明日報》發表了一篇署名文章《揭露「外國歷史小叢書」的反革命黑幕》,給陳翰伯扣上了「反革命分子」、「鑽進黨內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等帽子,陳翰伯當即被掛上黑牌,關入「牛棚」。1967年1月,在造反派全面奪權的批鬥會上,陳翰伯作為「商務頭號走資派」遭到批鬥。造反派聲稱將「徹底砸爛」商務印書館,並將郭沫若題寫的「商務印書館」牌子摘下,當場用斧子劈碎,隨後換上了「東方紅出版社」的新招牌。[8]
1971年,陳翰伯調任人民出版社領導小組組長,不久又擔任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領導小組成員。1976年,陳翰伯出任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代局長,任職四年。在這四年中,中國的出版界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陰影,逐步走向開放和復興。他推動了《辭源》、《辭海》的修訂工作,以及《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的編纂出版工作;推動了中國出版業格局及經營戰略的大規模調整;創辦了《讀書》雜誌。1978年,陳翰伯兼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副主任。1980年起,陳翰伯歷任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第一屆主席、第二屆名譽主席。[1][2][3]
1988年8月25日,陳翰伯應邀出席浙江文藝出版社「學術小品叢書」出版座談會,會上即席發言。1988年8月26日凌晨,陳翰伯因腦血管病復發而在北京逝世。[1][2]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王一方. 陈翰伯同志出版生活回顾. 出版學術網. 2006-10-25.[永久失效連結]
- ^ 2.0 2.1 2.2 2.3 2.4 2.5 2.6 陈翰伯简介. 騰訊網. 2008-12-15 [2013-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 ^ 3.0 3.1 3.2 3.3 3.4 3.5 12 陈翰伯. 中國新聞出版報. 2010-01-13 [2013-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报人出版家陈翰伯. 人民日報出版社. 1990: 第86頁.
- ^ 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 第8节 南下宣传团的活动.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7.[失效連結]
- ^ 雷潔瓊. “一二九”运动回忆片断 中华文史资料文库 第3册.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6: 第698–700頁.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1).
- ^ 燕大文史資料編委會. 燕大文史资料(第十辑).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 第35頁.
- ^ 方厚樞. 我了解的商务印书馆若干史事——八十回望访谈录. 出版學術網. [2010-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