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鳴鑾(1548年—1610年),字君禦,號鳳麓四川成都府內江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

馬鳴鑾
大明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大軍務
籍貫四川成都府內江縣
字號字君禦,號鳳麓
出生嘉靖戊申正月十五日
逝世萬曆三十八年庚戌
配偶譚氏
親屬高祖馬自然,曾祖馬愷,祖馬升階,父馬魯卿,母劉氏;繼母高氏
(子)馬士琦
出身
  • 隆慶元年丁卯科舉人
  • 萬曆二年甲戌科進士
著作
  • 奏議
  • 《籌邊赤牘鳳麓稿總》

生平

編輯

弱冠,由縣學生中式四川鄉試第十二名舉人,登萬曆二年(1574年)甲戌科會試第一百五十四名,第二甲第三十二名進士[1]。初授工部都水司主事,進員外郎署郎中事,遷湖廣僉事,曆本省右參議,十一年(1583年)十月遷雲南副使、備兵瀾滄,十六年二月升湖廣左參政,十八年十一月調任陝西參政,再遷按察使,備兵寧夏、河東,進右布政使,備兵河西,二十二年十一月拜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鄖陽提督六郡軍務。二十七年以父憂去職,再起復宣府巡撫,六載滿,三十四年八月進右副都御史,尋遷總督宣大、山西軍務,三十七年九月考滿,加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三十八年卒於官。[2]贈兵部尚書[3]

著作

編輯

所著奏議及《籌邊赤牘鳳麓稿總》若干卷。[4]

家族

編輯

曾祖馬愷、祖馬升階,武陵知縣、父馬魯卿,進士;母劉氏;繼母高氏。重慶下,妻譚氏,弟鳴錄;鳴鎣;鳴衡;鳴金;鳴轂;鳴鑒;鳴鎏。

註釋

編輯
  1. ^ 《萬曆二年甲戌科進士登科錄》:治《書經》,年二十七歲中式萬曆二年(1574年)甲戌科第二甲第三十二名進士。正月十五日生,行一,曾祖馬愷、祖馬升階,武陵知縣、父馬魯卿,進士;母劉氏;繼母高氏。重慶下,妻譚氏,弟鳴錄;鳴鎣;鳴衡;鳴金;鳴轂;鳴鑒;鳴鎏。由縣學生中式四川鄉試第十二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一百五十四名。
  2. ^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明人傳記資料索引 ,4383》,馬鳴鑾 ,字君禦,號鳳麓,內江人,升階孫。萬曆二年進士,歷官兵部侍郎,總督宣大,多偉績,卒年六十三。有奏議及鳳麓稿。
  3.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四百八十五》:萬曆三十九年七月,贈原任總督宣大右都御史兵部侍郎馬鳴鑾為兵部尚書。鳴鑾四川內江人,萬曆甲戌科進士,初授工部主事,監督大工,榷浙江南關,杭人感之。升湖廣僉事、雲南副使,緬寇作,佐兵畫,擒岳鳳父子,俘斬招撫甚多。又修大候城有功,升湖廣參政。火落赤入犯洮河,以邊才調陝西道,守關西。哱劉變起,總督魏學曾檄為謀議,尋升按察使,備兵河西,攝監軍、督糧二道事,勞跡居最,賞銀幣。二十二年以右僉都御史撫治勛陽,考滿丁祖父艱。起巡撫宣府,時五路入犯,有新河口之失,至是獻罰認罪遵約,視昔有加,考滿升副都御史,蔭一子國子生。三十五年升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當扯力克物故之後,夷情渙散,封議紛然,能鎮定之,無罅可乘,五路補進。三十二年起,至三十五年貢馬、班白二酋為東虜長昂勾引,窺遼臨邊挾索,嚴兵相持三月不敢動,遵約去宣雲。兩任省撫,賞十餘萬,他所省及修舉類是,卒於官。
  4. ^ 《四川總志》:鳴鑾,內江人,字君御。弱冠,舉於鄉,登萬曆甲戌進士。歷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總督宣大,卒於官。上震悼,予恤典,廕其後錦衣千戶,一國子生,一鳴鑾揚,歷中外偉績甚多,所著奏議及《籌邊赤牘鳳麓稿總》若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