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科姆·比爾森
馬爾科姆·比爾森(英語:Malcolm Bilson;1935年10月24日—),美國鋼琴家、教育家和音樂學家,最重要的古鋼琴演奏家和教師之一,專門研究18世紀和19世紀的音樂[1]。
生平
編輯比爾森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他的家族素來在娛樂產業富有成就。父親喬治·比爾森(1902年-1981年)是一位製片人、導演和劇本作家,兄長布魯斯也是影視雙棲的導演。1957年比爾森自紐約巴德學院畢業[1],之後前往柏林音樂暨表演藝術學院,從Grete Hinterhofer學習,再之後則是在巴黎師範音樂學院,師從Reine Gianoli。1968年,在伊利諾伊大學取得音樂藝術博士學位[1],博士班期間曾向Stanley Fletcher和Webster Aitken等人習琴。畢業後,旋即獲得康奈爾大學的教職。
1969年,比爾森初次接觸古鋼琴。這個事件被他本人視為其職涯轉捩點[2]。他買下了一架19世紀製的古鋼琴,並且求助於古樂器專家Philip Belt,希望能夠修復這項樂器。在累積了演奏經驗、克服現代鋼琴和古鋼琴之間的技巧差異之後,比爾森開始以古鋼琴演奏家的名聲而聞名。1974年他與小提琴家Sonya Monosoff以及大提琴家許正新(音譯)組成了阿馬德三重奏團(Amadé Trio),專門使用古樂器來演奏。
1976年比爾森成為康奈爾大學的正教授,1990年獲「弗雷德里克·J·惠頓」名譽教授榮銜[1]。他在2006年正式退休[3]。
2011年,在比爾森力促下,由安德魯·W·梅隆基金會所贊助,在美國舉辦了史上首次的古鋼琴演奏比賽。賽事和相關活動均在康奈爾大學進行,首獎獎金為13,500美元,共吸引了三十一位國際好手前來參與。
作品節選
編輯期刊
編輯- 舒伯特的鋼琴音樂,以及他時代的鋼琴(Schubert's Piano Music and the Pianos of his Time),1980年
- 18世紀晚期的維也納式古鋼琴(The Viennese Fortepiano of the Late 18th Century),1980年4月於《早期音樂》
- 莫扎特詮釋(Interpreting Mozart),1984年11月於《早期音樂》
- 莫扎特E♭大調奏鳴曲K. 282之演奏詮釋,1992年5月於《早期音樂》
- 舒伯特詮釋的未來性:究竟我們需要什麼?1997年於《早期音樂》
- 超越音樂邊緣,續集(Beyond the Musical Fringe, a Sequel)2015年於《美國早期音樂雜誌》(The Magazine of Early Music America)
專輯
編輯-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以當代樂器錄製演奏[註 1]
- 莫扎特第20號、21號鋼琴協奏曲,與約翰·艾略特·加德納、英國巴洛克獨奏家樂團,阿奇夫出版
- 海頓鍵盤奏鳴曲,Titanic出版
- 舒伯特鋼琴奏鳴曲D. 850及D. 568,Hungaraton出版
- 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與安納·拜爾斯瑪,Elektra Nonesuch出版
DVD
編輯- 《知曉樂譜》(Knowing the Score):比爾森對於以往在學院、學校所教授的樂譜識讀方式與觀念提出根本性的質疑,尤其著重於對樂譜上的情報(各式記譜記號)以及精準節拍的執行之探討
- 《演奏樂譜》(Performing the Score):前者的續作,共二輯,與小提琴家Elizabeth Field共同演出
獲獎與榮譽
編輯軼事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Robert Winter. Bilson, Malcolm. Grove Music Online. [2021-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30) (英語).需付費查閱.
- ^ 語出比爾森,2006年。
- ^ 18世紀音樂協會(Society for Eighteenth-Century Music)第8期會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Book of Members, 1780–2010: Chapter B (PD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11-07-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10).
- ^ Hungary thanks Malcolm Bilson. Cornell Chronicle. [2015-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 ^ Schmadel, Lutz D. (7387) Malbil. Dictionary of Minor Planet Names – (7387) Malbil.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7: 594. ISBN 978-3-540-00238-3. doi:10.1007/978-3-540-29925-7_6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