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鳥屬
高鳥(學名:Bathornis),是一個與現代叫鶴相關的已滅絕屬,生活在約3700萬至約2000萬年前的北美。與其近親駭鳥類似,高鳥通常被視為一種不會飛的捕食者,在由哺乳動物主導的環境中占據捕食性生態位。高鳥屬是一個高度多樣化且極其成功的屬,從晚始新世到早中新世,本屬湧現出大量物種[1],在北美古生物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高鳥屬 | |
---|---|
跡足高鳥(Bathornis grallator)基於現代叫鶴和已有化石的復原圖,這個種曾被認為屬於新兀鷲屬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叫鶴目 Cariamiformes |
科: | †高鳥科 Bathornithidae |
屬: | †高鳥屬 Bathornis Wetmore, 1927 |
模式種 | |
迅猛高鳥 Bathornis veredus Wetmore, 1927
| |
種 | |
| |
異名 | |
|
描述
編輯儘管其大多數材料都非常不完整,但我們已經發現並認識了了高鳥的後肢、前肢、骨盆和頭骨等[2][3]。跡足高鳥(Bathornis grallator)因其幾乎完整的骨骼以及帶有比例較大鈎狀喙的頭骨而為人得知[4][5]。高鳥科鳥類的第二趾情況目前未知,但其第一趾同大多數叫鶴目鳥類一樣高度減少[6]。高鳥與駭鳥具有相似的、強壯的喙部與縮小的鳥喙骨,這些特徵可能來自於相近生活模式所引起的趨同進化[2][3]。
總而言之,高鳥是一種有着長腿、短翅、大顱骨的鳥[5][3],其形狀與駭鳥有所相似相似。它的眾多種跨大小跨度極大,小型者只有現代叫鶴一般大小,而體型巨大者甚至能達到兩米高[1]。
發現與命名
編輯模式種迅猛高鳥(B. veredus),正模標本Denver Mus. Nat. Hist. No. 805由Philip Reinheinter從科羅拉多州韋爾德縣的漸新世地層中發現並由Alexander Wetmore描述,這種鳥最開始被稱為「cedicnemidid」(一個所謂「厚膝蓋鳥類」的垃圾箱類群),它被認定與現代叫鶴相關,並依此並建立了高鳥亞科(Bathornithinae)[7]。與此同時另外兩種鳥也被描述,即Palaeocrex與Palaeogyps,後來證明是皆為高鳥材料,後者更是迅猛高鳥(B. veredus)的同義詞[8]。
與現代的叫鶴親戚相比,這種鳥被認為是巨大的,這可能是它的屬名「tall bird」的來源[7]。其種加詞「veredus」卻沒有給出解釋,通常認為它是一個描述速度的拉丁詞[9]。
分類
編輯傳統意義上,高鳥是高鳥科的成員,這個科還包含副鳳冠雉(Paracrax)與變鳥(Eutreptornis)兩個可能的成員。但仍有研究認為高鳥相較於副鳳冠雉,可能更接近駭鳥[2],因此高鳥在叫鶴目中的具體位置依然並不完全清楚[3]。
高鳥屬幾乎是整個叫鶴目有史以來種級單位最多的屬[5],其中至少有五個種得到了廣泛認可。其他的屬要麼被認為屬於獨立的屬,要麼呈現為該屬內其他物種的同義詞。儘管該屬有着巨大的時間跨度,為其提供了很大的多樣性[10],但考慮到一些所謂的「同域物種」的差異實際上可能在同物種個體差異的範圍內,有人提出了一些更加謹慎的建議。
迅猛高鳥 Bathornis veredus
編輯本屬的模式種,有着接近現代鴯鶓的體型。(見前文)
奔高鳥 Bathornis cursor
編輯由Alexander Wetmore於1933年首次描述的物種。雖然與迅猛高鳥在同一地層中發現且兩者大小相似,但由於兩者氣管的幾個區別, 奔高鳥被認為是另一個物種。Wetmore 將這種鳥稱為「來自同一地層的體型更大的捷足高鳥(B.celeripes )」,但之後的研究也顯示出與捷足高鳥的巨大區別,並且它出現在相當早的沉積中[1]。
地紋高鳥 Bathornis geographicus
編輯由Alexander Wetmore在1942年首次描述的物種。一種來自南達科他州、內布拉斯加州和懷俄明州岩層的漸新世大鳥,很可能是迅猛高鳥本身的直系後代。它比迅猛高鳥和奔高鳥更大,很可能是該屬已描述成員中體型最大的,它與體型稍大的近親巨副鳳冠雉(Paracrax gigantea)和一些鬣狗角色的肉食性哺乳動物在Brule組共存[1]。
真高鳥 Bathornis fax
編輯這個物種最開始被認為屬於一個獨立的屬Palaeocrex,與迅猛高鳥一同描述[7]。但隨後的研究表明其實際上是高鳥屬的成員。這個物種的獨立性存在爭議,他可能是小個體或未成年的迅猛高鳥[8]。但如果他是一個獨立物種,他將憑藉現代叫鶴般的體型成為本屬最小的物種。
捷足高鳥 Bathornis celeripes
編輯Wetmore在1958年描述的物種,可追溯到南達科他州的漸新世上層沉積。它在大約 16 個標本中得到了較好的研究,這些材料主要是後肢,但也有前肢和肩帶材料。雖然它被Wetmore描述為奔高鳥的一個較小的變種,但實際上兩者大小十分相似。當然,在體型更大的地紋高鳥和巨副鳳冠雉(Paracrax gigantea)面前,捷足高鳥仍是個小個子[1]。
弗氏高鳥 Bathornis fricki
編輯最晚期的高鳥類物種之一,發現自早中新世的阿里卡里安礦床中。與捷足高鳥極為相似[1],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捷足高鳥是弗氏高鳥的直系祖先[1]。
小高鳥 Bathornis minor
編輯可能是弗氏高鳥的同物異名[11]。
跡足高鳥 Bathornis grallator
編輯跡足高鳥發現於晚始新世懷俄明州的Washakie組,Willwood組也曾描述過類似的化石,但它們在叫鶴目——更不用說高鳥類——中的地位尚不清楚。人們一開始認為其是一種陸地活動的美洲鷲,但Storrs Olson在 1985 年將其重新分配給了高鳥屬[12]。
雖然在此之後,關於是「Bathornis grallator」還是「Neocathartes grallator」的討論仍在繼續,但近期大多數人們仍將其放在高鳥屬中[6][3]。
其他
編輯其他一些來自晚始新世和漸新世的未被描述的標本已被推定為屬於高鳥屬,並等待進一步研究[5]。
古生態學
編輯由於高鳥屬存在時間長和物種種類多,其物種史跨越了多種不同類型的環境。然而,根據經驗,它們的已知分布範圍散落在現在的大平原附近。這促使大多數人將其想象為開闊平原環境中的陸行捕食者,在乾燥的地區尋找獵物[7]。
然而,最近卻有研究得出了高鳥可能更適應濕地生物群落生活的結論[10]。
無論哪種情況,高鳥都存在於豐富的哺乳動物群中——奔高鳥與巨角犀共存,地紋高鳥則與高齒羊奔跑在一片藍天下,這可能意味着高鳥對這些哺乳動物(包括其幼崽)的捕食[1]。它們同時與幾種食肉動物共享環境,如哺乳動物中的鬣齒獸科、豨科和獵貓科,還有同屬叫鶴目的親戚副鳳冠雉(Paracrax),這些食肉動物可能與高鳥們存在競爭關係 。
有趣的是,如果高鳥更傾向於濕地生活,那麼他們就會與適應更乾燥生活環境的副鳳冠雉產生生態位分歧,兩者可能是通過這種方式減緩競爭達到共存的[10]。
高鳥屬在約2000萬年前的早中新世退出了歷史舞台,在此之後叫鶴目便僅在南美洲有所分布,直到泰坦鳥於約1500萬年後代表着叫鶴目重新踏上北美大陸,此時北美已經物是人非。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racraft, J. A review of the Bathornithidae (Aves, Gruiformes), with remarks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suborder Cariamae.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1968, 2326: 1–46. hdl:2246/2536.
- ^ 2.0 2.1 2.2 Federico L. Agnolin (2009). "Sistemática y Filogenia de las Aves Fororracoideas (Gruiformes, Cariama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Fundación de Historia Natural Felix de Azara: 1–79.
- ^ 3.0 3.1 3.2 3.3 3.4 Gerald Mayr. Osteology and phylogenetic affinities of the middle Eocene North American Bathornis grallator—one of the best represented, albeit least known Paleogene cariamiform birds (seriemas and allies).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16, 90 (2): 357–374. doi:10.1017/jpa.2016.45.
- ^ Wetmore, Alexander (1944). "A new terrestrial vulture from the Upper Eocene deposits of Wyoming". Annals of the Carnegie Museum 30: 57–69.
- ^ 5.0 5.1 5.2 5.3 Gerald Mayr (2009). Paleogene Fossil Birds
- ^ 6.0 6.1 Mayr, G.; Noriega, J. A well-preserved partial skeleton of the poorly known early Miocene seriema Noriegavis santacrucensis (Aves, Cariamidae).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13. doi:10.4202/app.00011.2013 .
- ^ 7.0 7.1 7.2 7.3 Wetmore, A. Fossil Birds from the Oligocene of Colorado (PDF). Proceedings of the Colorad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27, 7 (2): 1–14 [2022-07-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02).
- ^ 8.0 8.1 Farner, Donald. Avian Biology. Elsevier. 2012: 146–151 [2022-07-21]. ISBN 978-0-323-1579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1).
- ^ wikt:veredus
- ^ 10.0 10.1 10.2 Benton, R. C.; Terry, D. O.; Evanoff, E.; McDonald, H. G. The White River Badlands: Geology and Paleont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5 May 2015. ISBN 978-0-253-01608-9.
- ^ Cracraft, J.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Gruiformes (Class Aves). 2, Additional comments on the Bathornithidae, with descriptions of new species.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1971, 2449: 1–14. hdl:2246/2658.
- ^ Olson, S. L. Farner, D. S. , 編. The Fossil Record of Birds, section X.A.I.b. The Tangle of the Bathornithidae. Avian Biology 8.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5: 146–150. ISBN 978-0-12-249408-6. doi:10.1016/B978-0-12-249408-6.5001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