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
鵝口瘡(英語:Oral candidiasis)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又稱口腔念珠菌病,是嬰幼兒常見的口腔炎,尤其在新生兒期該病較為常見。
鵝口瘡 (Oral candidiasis) | |
---|---|
又稱 | oral candidosis, oral thrush,[1] oropharyngeal candidiasis, moniliasis,[2] candidal stomatitis, muguet |
舌頭鵝口瘡 |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傳染病、皮膚病學 |
ICD-11 | 1F23.0 |
ICD-9-CM | 112.0 |
DiseasesDB | 29743 |
MedlinePlus | 000966 |
eMedicine | 1075227、969147 |
白色念珠菌在健康人皮膚上、腸道、陰道寄生。多由於乳具消毒不嚴,乳母奶頭不潔或餵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時經產道感染;或見於腹瀉、使用廣譜抗菌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者。
症狀
編輯在患兒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象乳凝塊樣的東西;常見於頰黏膜、上下唇內側、舌、齒齦、上齶等處;有時波及咽部。初起時,為點狀或小片狀;逐漸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凸起,邊緣不充血,此白膜不易擦掉,如強行剝掉,局部黏膜潮紅、粗糙並有滲血,黏膜迅速又生成。
鵝口瘡患處不痛,不引起流口水,不影響吸奶,沒全身症狀。有時,患兒會出現不肯吃奶現象。
鵝口瘡患兒全身抵抗力下降時,白色象乳凝塊樣的東西可蔓延到咽後壁、食管、腸道,喉頭、氣管、肺等。出現嘔吐、嗆奶、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呼吸困難等症狀。白色念珠菌偶有侵入血液,形成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
檢驗方式
編輯取少量白色黏膜化驗,找到白色念珠菌菌絲及孢子,是實驗室診斷依據。
預防
編輯每次給小孩餵奶前,應該先清潔雙手。嚴格消毒奶具,先用3%的碳酸氫鈉溶液浸泡奶具約30分鐘,清水沖洗然後煮沸消毒;母親哺乳前,可用沾有1%碳酸氫鈉溶液的紗布清潔乳頭。
註釋
編輯- ^ James, William D.; Berger, Timothy G.; et al. 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 Philadelphia: Saunders Elsevier. 2006: 308. ISBN 978-0-7216-2921-6. OCLC 62736861.
- ^ Scully, Crispia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edicine: the basi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2nd.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8: 191–199. ISBN 978044306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