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桑鳲
黑尾蠟嘴雀(學名:Eophona migratoria)又名蠟嘴、小桑嘴、皂兒(雄鳥)、灰兒(雌鳥)、黑尾蠟嘴雀、小黃嘴雀,為燕雀科黃嘴雀屬下的一個種。
黑尾蠟嘴雀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雀科 Fringillidae |
屬: | 黃嘴雀屬 Eophona |
種: | 黑尾蠟嘴雀 E. migratoria
|
二名法 | |
Eophona migratoria Hartert, 1910
| |
異名 | |
Coccothraustes migratorius (Hartert, 1903) |
生態環境
編輯黑尾蠟嘴雀性喜結群活動,他們常與同屬近似種黑頭蠟嘴雀混群活動於平原或淺山緩坡的高大喬木間。他常結成數十乃至上百隻的大群在樹枝間移動,在城市公園的高大喬木間和行道樹上常可以看到本物種活動。
分布地域
編輯黑尾蠟嘴雀分布於亞洲東部地區,見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黑龍江流域、朝鮮半島、日本、印度支那半島北部也有本物種分布;在中國,本物種主要分布在東部,東北、華北各省均可見,長江流域中下游各省區東南沿海各省直到華南沿海均有本物種,其分布西限可達中國西南部的雲貴川等省區,另外,黑尾蠟嘴雀在台灣島內可見為冬候鳥,而在海南島則無本物種分布。
特徵
編輯黑尾蠟嘴雀體形中等大小,體長約在19厘米左右。本物種雄雌異形異色,
雄性頭部、頰部、頜部、頭頂為飽滿的黑色;自枕部開始,體羽顏色變為褐灰色;自枕部開始向上背和肩部方向羽色逐漸加深,在背部,羽色過渡為比較深的褐色;從腰部開始,羽色又轉趨灰色,尾上覆羽的顏色則為灰色;尾羽為純正的黑色,兩枚中央尾羽和最外側的兩枚尾羽在黑色中帶有閃亮的光澤;雙翅的小覆羽為與上背相同的灰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飛羽則為紫黑色並具有寬闊的白色端斑;下體自喉部以後均為淺淺的灰褐色,兩脅沾栗褐色;下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為褐色;喙為粗壯的圓錐形呈蠟黃色,有些個體端部黑色;足粉褐色。雌性頭部沒有雄性那樣的黑色頭罩,整個頭部和上體顏色均一變化平緩,頭頂、眼先、頰部均為灰褐色;頸側、喉部、耳羽則為灰色;肩部背部沾黃褐色;腰部和尾上覆羽近灰色;中央四枚尾羽灰褐色;外側尾羽黑褐色;飛羽和翅上覆羽均為黑褐色,端部白色;下體為淡淡的灰褐色,脅部羽毛與雄性相同亦沾栗褐色,但不如雄鳥那般鮮艷;尾下覆羽污白色;喙與雄鳥相同,為粗壯的圓錐形,蠟黃色。
-
黑尾蠟嘴雀雌鳥
-
黑尾蠟嘴雀雄鳥
食物
編輯黑尾蠟嘴雀粗壯的喙具有典型的雀科鳥類特徵,非常適合咬碎果殼取食種子,因而本物種系典型的植食性鳥類,他們主要取食各種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包括薔薇科植物的種子、豆芽、槐樹種子、高梁、葵花籽等,與其他鳥類一樣,在繁殖季節他們也會取食一些昆蟲來補充營養,包括鞘翅目、膜翅目、鱗翅目昆蟲。
繁殖與保護
編輯黑尾蠟嘴雀繁殖於每年的5-6月間,營巢於接近人類活動的中等高度的樹枝上,巢為深杯形,巢壁為平滑的圓形,巢的外層以毛髮、嫩枝、軟根等柔軟材料糾結而成,內層則用蛛網、軟泥、軟草等材料精心密結而成;每巢產卵3-4枚,卵藍色被斑點。
本物種數量巨大,因而未被列入保護動物目錄,但由於受中醫的荒謬理論而受到非法鳥類貿易和捕獵的威脅。[來源請求]
黑尾蠟嘴雀與非法鳥類貿易
編輯黑尾蠟嘴雀是中國傳統籠養鳥種。無論雄雌他們的形象都憨態可鞠非常惹人喜愛,更為重要的是,本物種經過訓練能夠完成很多雜耍項目,如抽籤、算卦、打水、打彈等花樣,其中尤以打彈最為流行,所謂打彈就是由馴養人用一根鋼管將直徑約一厘米的鋼珠吹向高空,由訓練有素的小鳥飛翔空中,用嘴凌空接住鋼珠,經過特別訓練的黑尾蠟嘴雀可以做到打雙彈即同時接住兩枚鋼珠。進行打彈表演的鳥要經歷嚴酷的訓練,而且常年保持飢餓的狀態,因為打彈的過程要將鳥完全自由地撒向空中,而訓鳥人擔心小鳥逃逸,顧講究保持他們的飢餓狀態以防止逃脫。在中國北方進行類似表演的鳥種除了黑尾蠟嘴雀之外還有黑頭蠟嘴雀、錫嘴雀、太平鳥、小太平鳥、白翅交嘴雀等鳥類。由於這些涉及的鳥種均未能實現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繁殖,因而這種非法鳥類貿易和馴養對相應物種的野外種群造成了相當大的破壞。
參考文獻
編輯- ^ Eophona migratori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1 October 2016]. 數據庫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無危級別的原因
- 小黃嘴雀 Eophona migratoria Hartert, 1903.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