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跨境滅火行動

針對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跨境滅火行動(英語:Operation Haze)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跨境滅火,涉及馬來西亞消防隊員前往印尼協助撲滅導致東南亞嚴重霧霾的大型火災。

1997年10月東南亞的空氣污染

歷史

編輯

霧霾首次在1983年4月開始對馬來西亞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相當大的干擾。一開始霧霾的原因尚不確定,這導致人們猜測是來自火山爆發的懸浮灰燼微粒、大規模森林火災的懸浮煙霧微粒、鄰國的開放式農業燃燒,以及本地的農業燃燒導致了霧霾的發生[1]。這種干擾再次發生在1990年8月、1991年6月至10月。自1992年後,幾乎每年都會發生霧霾,主要在8月、9月和10月。霧霾的影響在1997年達到頂峰,當時已確定霧霾的原因是印尼南蘇門答臘加里曼丹以及一些其他島嶼上的森林和種植園火災,導致該年8月至11月期間的天空因污染而持續昏暗。

影響

編輯
 
吉隆坡上空的霧霾

到了1997年9月,印尼的森林火災已經失控和蔓延。據估計,火災發生的地區相當於400萬個足球場的大小,甚至在太空中都能看到。印尼的森林火災產生了有毒的黃色煙霧,籠罩了東南亞大片地區,甚至延伸至澳大利亞北部。這些煙霧導致了被稱為1997年東南亞霧霾的空氣質量災難。數百萬人被迫戴上口罩,也有數百人因空氣污染而死亡。

霧霾的影響導致馬來西亞的空氣污染指數飆升至危險水平。在砂拉越州,這些指數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僅僅在六天內,就有1萬人因霧霾相關問題而尋求治療。時任砂拉越首席部長泰益瑪目被迫宣布該州進入緊急狀態,關閉了全州的學校、政府辦公室以及許多商店,包括建築業和工業也陷入停滯。據估計,1997年8月至10月期間,霧霾對馬來西亞造成的損失達8.02億令吉(約3.21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0.30%[2]

霧霾甚至影響了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瓜拉冷岳發電廠的燃氣輪機的產量。有假設認為,在沒有霧霾的時期,氧氣水平足夠,燃氣輪機的燃燒可以達到完美或接近完美的狀態。然而,在發生霧霾的時期,空氣中的氧氣含量較少,影響了燃燒過程,使其無法達到最佳狀態[3]

馬來西亞政府的行動

編輯

時任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莫哈末竭盡全力尋找解決方案。馬來西亞消防與拯救局的負責人提出了一個計劃,即派遣一支馬來西亞消防隊前往印尼[4]

名為「Operation Haze」的行動成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跨境滅火行動。馬來西亞消防隊員與橫掃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的大火進行了絕望的鬥爭,面對了不可逾越的障礙。在大規模森林和土地火災的高峰期,1997年8月火點數量達到了37,938個[5]。外表看似健康的樹木因根部被燒毀而倒下。泥炭火災帶來了最嚴重的風險,因為消防隊員可能會掉入地下深處燃燒的火坑。

他們面對了一系列巨大問題,從缺乏正確的裝備和沒有水源用於滅火,到在泥炭地深處確定火源的問題。最終,在25天的時間裡,他們成功地與霧霾進行了鬥爭,使天空的能見度恢復了。同時,得益於季風雨的幫助,霧霾威脅終於結束了。

後續

編輯

為了防止霧霾再次發生,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於1998年通過了區域霧霾行動計劃(RHAP),批准了建立早期預警系統的必要性,通過改善管理政策和執法來預防森林火災和由此產生的霧霾,例如採用火災危險評級系統(FDRS)[6]

此外,馬來西亞和印尼簽署了一項災難合作與援助協議。該協議由馬來西亞國家災難管理機構主席兼新聞部長莫哈末拉末代表馬來西亞政府簽署,印度尼西亞人民福利協調部部長兼國家災難管理協調委員會主席阿茲瓦爾·阿納斯(Azwar Anas)代表印尼政府簽署[7]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