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

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是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武漢市後,對武漢市實施軍事管制地方最高權力機關機關。在漢口洞庭街111號德明飯店(1954年改名為江漢飯店,今勝利街245號)辦公。

歷史

編輯

1948年7月中共中央撤銷湖北省工委、武漢市工委,成立了中共武漢市委,書記曾惇,組織部長江浩然,宣傳部長張文澄,委員陳克東劉實(負責工運),設工人運動委員會、學生運動工作組、婦女工作組、青年工作組(領導外圍學生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文化新聞工作組、教育工作組、統一戰線工作組、金融工作組、策反工作組,建立一批外圍革命組織;至1949年3月,在武漢三鎮黨員有390人,外圍組織成員達2000餘人。武漢地下市委於1949年2月23日和4月19日,先後兩次召開全體會議,部署城市接管工作。11個不同系統的城市工作部門共組織派遣人員和各種城工關係約2800人在武漢活動。中原局組織部城工科(1948年11月成立,科長李俊成,副科長孟起,秘書盧仲哲)對武漢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各單位各重點人物做了全面、廣泛、系統調查,1949年4月9日在鄭州編印了《武漢調查》。隨後,江漢區黨委城工部(部長邱肱良)又送來很多調查資料,中原局組織部城工科續編了《武漢調查(補編)》。《武漢調查》正本和補編共兩冊,約40餘萬字。[1]江漢區黨委城工部、江漢二地委(鄂中地委)城工部、江漢區三地委(襄南地委)城工部、鄂豫三地委武漢工委(書記周達五,副書記李海波)都在積極開展武漢工作。武漢解放前夕,地下黨員400餘人,外圍組織成員4000餘人。團結、爭取了一大批民主人士:

1949年2月3日中央軍委命令第四野戰軍第十二兵團部第四十軍第四十三軍和1個炮兵團、2個工兵營共12萬兵力,組成四野先遣兵團,蕭勁光任司令員、唐天際任政治委員,從北平南下威懾武漢,鉗制白崇禧華中重兵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戰役。3月底,江漢軍區獨一旅、獨二旅與桐柏軍區第五十八軍發起花園戰役,重創桂系核心主力第七軍,攻佔孝感縣花園鎮,打開了武漢的北大門。 4月2日,先遣兵團攻佔信陽。4月5日又攻佔了羅山黃安等地,與鄂豫軍區部隊會師。

1949年4月底,中央軍委鑑於渡江戰役順利進行,白崇禧重兵集團有南逃跡象,指示四野先遣部隊提早渡江,相機奪取武漢。解放軍第四十軍第118師主力集結於武漢近郊的橫店黃陂城關、灄口楊家驛一線,作攻佔漢口的準備;第四十三軍與第四十軍的120師、153師推進到新洲縣境內的倉埠李集等地,並準備從團風田家鎮地段渡江,準備包抄武昌。5月14日,陽邏區委書記林達派到南岸去偵察敵情的一支地方武裝先遣隊控制了趙家磯渡口,報告南岸國軍開始潰逃。5月15日,解放軍第153師開始渡江,南岸的國軍5個營起義投共,解放軍153師追殲南逃之敵,攻佔大冶陽新等縣,隨即分兵迂迴西進葛店、武昌。5月15日凌晨,華中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五綏靖區司令張軫率部5個師約2萬人,在武昌以南的賀勝橋金口一帶起義。位於漢口正面的解放軍第118師(師長麻城人鄧岳)攻佔了漢口郊外的標子灣、劉家廟一線,並向灄口方向推進。江漢軍區獨立第一旅佔領了蔡甸,進入漢陽縣中心地區。至此,人民解放軍已從北、西、東三面完成了對武漢市區的包圍。5月15日當天下午,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司令長官白崇禧乘飛機離武漢。5月15日下午19時武漢守備司令魯道源在漢口發表書面談話,宣佈「放棄武漢」,部隊於當日午夜前撤往武昌。5月16日,國軍撤出武昌。

5月16日解放軍第118師從江岸劉家廟岱家山開進漢口;5月17日解放軍第153師沿武冶公路進入武昌,江漢軍區獨立一旅(副旅長王定烈)進入漢陽,中共全部攻佔武漢三鎮後。5月22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5月23日,武漢市軍管會發佈《第一號佈告》,宣佈軍管會是「軍事管制時期的最高權力機關,統一全市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管制事宜。」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軍管會頒佈第2號佈告,禁止金圓券在市場流通,一律使用人民幣。5月25日中共武漢市委成立。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直轄,行政轄區土地面積302平方公里;武漢市建成區面積34.7平方公里、102萬人口。[2]

武漢的接收幹部主要從中原解放區、東北解放區調派,共約6000至80000人,其中省級9人、地委級80人、縣團級342人、其餘為區以下幹部和新調訓工人、學生、職員等。

1949年6月2日,接管人員開始進入被接管的單位和部門。軍管會發佈第3號佈告,宣佈接管人員均佩戴軍管會臂章、並持正式文件到被接管單位,如不具備上述手續,均屬冒充接管之徒。6月1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明令廢除保甲制度。

對接受的公營單位,堅持「原職原薪」,取1948年9、10、11月三個月正薪按照當月米價計算出平均實物數量,折合為「工資分」,每分為5種生活物資的組合:二道機米1斤半、龍頭細布4寸、中等海鹽5兩、中等麻油5兩、普通煤球3斤。每月發放工資兩次,按照米布煤的市價折算為人民幣發放。

1949年7月29日,武漢市軍管會發佈《關於調整下屬各部門領導關係的通知》,交通接管部、文化接管部、工業處直屬於中原臨時人民政府

1949年8月16日,武漢市軍管會對內停止辦公(對外仍保持軍事管制),工作移交武漢市人民政府。1950年1月,接管工作全部完成。[3]

組織架構

編輯
  • 主任譚政(第四野戰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 副主任陶鑄(第四野戰軍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8月11日增補張平化
  • 委員:譚政、陶鑄、蕭勁光倪志亮唐天際、張平化、吳德峰張執一李一氓(未到職)、朱滌新趙爾陸徐林何偉王闌西卓雄。5月27日,潘梓年李一清被增補為委員。
  • 武漢市委書記張平化,副書記周季方謝邦治。市委組織部長夏之栩[4]
  • 武漢市長吳德峰,副市長周季方張執一,秘書長張靜之(未到職)、趙飛克,副秘書長劉宏
  • 武漢警備司令部兼武漢防空司令部:司令員蕭勁光(第12兵團司令員兼政委),政委譚政,第一副司令員倪志亮,第二副司令員朱滌新,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際,政治部副主任錢亦民,秘書長王西萍
  • 秘書長:何偉。副秘書長:張執一 楊春甫
  • 軍政接管部 部長楊春甫,副部長張靜之
    • 軍事處
      • 航空組:接管了漢口氣象台和漢口王家墩空軍機場氣象台,合併為漢口氣象台。
      • 海軍組
      • 防空組:5月17日,十二兵團即派軍械部長陳文彪接收了在中共沔東縣委城工部的策動下和平起義的湖北省防空指揮部、武昌防空情報所等單位的全體官兵和工程技術人員。
    • 政權處:接管了國民黨中央政府在漢部門、河南省流亡政府、華中行轅、兩湖考銓處、豫陝考銓處、兩湖監察委員會行署、豫魯監察委員會行署、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等35個單位。
  • 物質接管部 部長趙爾陸,副部長徐林李一清曾志;秘書長魏今非,副秘書長陳鈞
    • 工業處:16個公營企業中10個停工,2000多私營工廠、作坊。處長高元貴,副處長趙飛克金實蘧王煥宇
    • 財糧處:處長王覺,副處長張向南林錦章(兼稅務局長)
    • 海關貿易處:處長陳醒,副處長李健沈旭(兼海關)。海關貿易處派沈旭王奇為軍代表開始接管江漢關。江漢關稅務司蔡學團向軍代表辦理移交手續,接管職工750人。1949年9月28日,中原臨時人民政府「着派陳策同志為海關長」。江漢關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漢口關。11月4日,海關總署命令調派江漢關沈旭為隊長、王奇(後任廣東省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為副隊長的36人,包括以前隨軍由東北南下接管江漢關的苗晴(當時在江漢關負責物價工作,後任九龍海關關長),錢海林(江漢關稽查員,後任廣東分署主任)、張希印(山東南下接管江漢關幹部,後任九龍海關副關長)、吳方連(江漢關海員,後任九龍海關查私處處長)、顧金福(江漢關水手,後任九龍海關科技處副處長),姜成文(江漢關職員,後任九龍海關科技處副調研員)、葉自任封朴,南下接管粵海關九龍關拱北關。11月28日派魯野為漢口關副關長。
    • 農林水利處:處長徐覺非
    • 後勤處:處長周純全,副處長羅文
    • 房管處:處長方坤,副處長陳練升
    • 衛生處:1949年末,武漢市區有醫療機構58個,病床1497張,衛生員3423人。平均每千人擁有病床1.47張、衛生技術人員3.36人。處長孫儀之,副處長孫文華
    • 金融處:處長陳希愈,副處長何幼奇吳子文
    • 石灰窯工業特區特派員辦事處:特派員金實蘧兼。在黃石港石灰窯鐵山等地執行工礦企業之接管任務,並負責領導該區之工業行政及地方行政。1949年6月12日,由特派員金實蘧同志主持召開「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石灰窯工業特區特派員辦事處」成立大會,宣告成立,開始辦公,並張貼佈告。不久經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批准,設置「湖北大冶特區辦事處」,直屬中原臨時人民政府領導。
  • 交通接管部:部長李一清(未到職),第二部長劉惠農,副部長聶洪鈞陳瑞光
    • 鐵道處:處長郭維城,副處長田裕民
    • 公路處:處長賈一平
    • 電訊處:處長張瑞,副處長陳開第、劉青雲
    • 航運處:處長吳白立,副處長潘名珍
    • 郵政處:處長申修。接管幹部127人。接管了湖北省郵政管理局、武昌一等郵局、漢陽二等郵局、郵政儲金匯業局漢口分局及其下屬的武昌辦事處。8月1日在武漢成立湖北省人民郵政管理局。舊湖北省郵政管理局局長張威廉被任命為湖北省人民郵政管理局副局長。
  • 文化接管部:部長潘梓年,第二部長王闌西,副部長廖井丹陳荒煤陳亞丁劉白羽胡克實劉祖春
    • 新聞出版處:處長廖井丹,副處長李普。吸取了天津市接管處理舊報紙的前車之鑑。接管五家國民黨公開報社:國民黨中宣部《武漢日報》、漢口市黨部《華中日報》、國防部機關報《和平日報》(即《掃蕩報》)、湖北省政府《新湖北日報》、三青團《漢口報》。查封以民營面目出現的國民黨報社:人民服務總隊機關報《民言報》、漢口市黨部控制的《民風報》、中統的《正風報》、平漢路特別黨部書記長辦的《楚聲報》、和平日報主筆私人辦的《大同日報》。私營報紙有大報《大剛報》、洪幫的《武漢時報》,小報多種如純黃色的《羅賓漢報》、《中國晚報》、《大晚報》、34個小報聯合的《民聯報》、《正義報》。私人通信社等。[5]倪康華負責出版方面的接管,接管了國民黨「中正書局」、三青團「中國文化服務社」和「建國書店」等。邢西彬負責印刷方面的接管,接管了《新湖北日報》印刷廠(當時設在漢口江漢路),《大同報》印刷廠(設在漢口江漢一路),國民黨湖北省政府機關印刷廠「民生印刷廠」(又稱民生印刷公司、設在漢口生成北里)。1949年8月1日華中(中南)新華印刷廠成立。1949年8月8日武漢民營報紙只有《大剛報》核准登記出版。1950年8月12日《大剛報》公私合營,全部資產74800萬元舊人民幣,其中武漢市人民政府投資2億元舊人民幣,董事長李爾重(武漢市委宣傳部長兼)兼編委會主任委員兼報社黨組書記,總編輯陸天虹曾卓
    • 長江日報》:於1949年5月23日由《東北日報》、《中原日報》工作人員南下在武漢創刊,報頭由毛澤東題寫,由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辦。社長廖井丹、副社長兼總編輯陳楚 葉兆琪 中共中央華中局(後為中南局)成立後,為華中局(中南局)機關報兼武漢市委和湖北省委的機關報。
    • 華中新華書店總店:總經理華青禾、副總經理彭展
    • 文藝處:處長陳荒煤,副處長宋之的、白樺、崔嵬
    • 教育處:有高等學校12所,其中國立4所,省立2所,私立4所,教會2所;中學63所,其中省立8所,漢口市立4所,私立35所,教會16所;小學311所,其中公立90所,私立221所(含教會28所,佛教7所,善堂31所,公館辦10所,行業辦10所,回民辦2所);職業學校6所,其中國立1所,省立4所,教會1所;私立補習學校15所。設大專接管組、中學接管組、小學接管組。[6]:處長潘梓年(兼),副處長潘琪胡克實林路。接收了外省流亡在武漢的學校師生7000餘人。
  • 武漢市公安總局:局長朱滌新,副局長謝滋群(十五兵團政治部組織部長)。武漢三鎮所有的舊警察,包括漢口市警局長李經世、保安警察總隊隊長胡武都主動留下等待接管。
  • 武漢市職工會:第二書記蔡書彬 趙敏

紀念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楊朝偉, 蔣敏華. 武汉解放之际对城市档案的保护. 武漢文史資料. 2012, (1). [失效連結]
  2. ^ 李珊珊. 中国共产党对武汉国民党政权的接管. 黨史文苑. 2009, (12): 第8–11頁. 
  3. ^ 莫元欽. 接管武汉时期的谭政将军. 武漢文史資料. 2000, (09): 第6–9頁. 
  4. ^ 張平化. 接管武汉之后. 武漢文史資料. 2009, (Z1): 第102頁. 
  5. ^ 李理. 武汉市军管会文教部新闻出版处接管策略研究.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學報. 2012, (2): 第64–68頁. 
  6. ^ 李珊珊.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对武汉教育事业的接管与改造. 黨史文苑. 2012, (20):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