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鱷龍屬學名Betasuchus,意為「β鱷魚」)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歐洲

乙鱷龍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晚期, 66 Ma
依據阿貝力龍超科繪製的乙鱷龍復原圖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演化支 新獸腳類 Neotheropoda
演化支 鳥吻類 Averostra
演化支 角鼻龍類 Ceratosauria
演化支 新角鼻龍類 Neoceratosauria
總科: 阿貝力龍超科 Abelisauroidea
屬: 乙鱷龍屬 Betasuchus
von Huene, 1932
模式種
布雷達氏乙鱷龍
Betasuchus bredai

(Seeley, 1883)
異名
  • 布雷達氏斑龍
    Megalosaurus bredai

    Seeley, 1883

發現歷史

編輯
 
乙鱷龍的正模標本(編號NHM R 42997)

乙鱷龍的正模標本(編號NHM R 42997)是一塊不完整的右股骨,只有股骨的上半段,長31.2公分,由於化石的裂口完整,可能挖掘過程時的斷裂,而化石發現於荷蘭馬斯特里赫特附近。在1883年,被哈里·西利(Harry Seeley)命名為斑龍的一個種,布雷達氏斑龍(Megalosaurus bredai);種名是以荷蘭生物學家地質學家Jacob Gijsbertus Samuël van Breda為名,他曾擔任泰勒斯博物館的館長,並在1820年代到1860年代,買下荷蘭St Pietersberg的黏土層採石場所挖掘出的化石。在1867年,van Breda逝世,他所收藏的標本都賣給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在1892年,古動物學家Johan Casimir Ubaghs將其中一些牙齒歸類於滄龍屬的一種,Mosasaurus bredai

由於化石是透過購買取得,所以無法準確地測定化石的年代,只能知道來自於馬斯特里赫特階。但根據該地層目前所挖出的恐龍化石,該地層的年代約6600萬到6500萬年前,相當於馬斯特里赫特階末期。

在1926年,弗里德里希·馮·許納(Friedrich von Huene)重新研究這些化石,並發現它們與斑龍有許多差異;在19世紀到20世紀早期,斑龍是個垃圾箱類群,許多無法歸類的大型肉食性恐龍被歸類於斑龍屬。休尼認為這些化石其實是屬於似鳥龍下目,並且暫時命名為「Ornithomimidorum b」。除此種之外,M. lonzeensis也被重新歸類於似鳥龍類,暫時命名為「Ornithomimidorum a」,但是"Ornithomimidorum"是個沒有經過正式命名的無資格名稱。直至1932年,許納才正式將化石命名為乙鱷龍,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β鱷魚」。

分類

編輯

由於乙鱷龍的化石是一個不完整的股骨,因此很難確認乙鱷龍在獸腳亞目的演化位置、分類關係。在1972年,戴爾·羅素(Dale Russell)提出乙鱷龍屬於似鳥龍科,與休尼的最初理論相同,但羅素也提出乙鱷龍是個不確學名(Nomen vanum)。某些學者仍將這個化石列名為布雷達氏斑龍,而非乙鱷龍,例如大衛·諾曼(David Norman),諾曼則認為該種是個疑名

在1991年,Jean le Loeuff、埃里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提出乙鱷龍是種小型阿貝力龍科恐龍,是塔哈斯克龍的近親,但是化石不夠完整,因此是個疑名。他們發現這個股骨幹相當狹窄,股骨頭前方沒有突起,小粗隆部的下方沒有小孔。此外,股骨的一些特徵,與食肉牛龍的股骨特徵類似,可能是同源演化的結果。由於股骨的第四粗隆部的位置較高,他們排除乙鱷龍屬於似鳥龍類的可能性。

在1997年,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戴爾·羅素等人提出乙鱷龍屬於暴龍超科,是傷龍的近親。在2004年,R.S. Tykoski與T. Rowe將乙鱷龍歸類於阿貝力龍超科恐龍。

到目前為止,乙鱷龍、正骨龍是少數發現於荷蘭的恐龍化石,乙鱷龍也是馬斯特里赫特地層(Maastrichtian Beds)的唯一獸腳類化石。

參考

編輯
  • Seeley (1883). "On the dinosaurs from the Maastricht beds." Q. J. Geol. Soc. London, 39: 246-253.
  • Huene (1932). "Die fossile Reptile-Ordnung Saurischia, ihre Entwicklung und Geschichte." Monogr. Geol. Palaeontol. (Pt. I and II, Ser. I) 4, 1-361.
  • Ubaghs, C. 1892. "Sur l'origine des vallées du Limbourg hollandais". Extract Mém. Soc. belge Géol. VI; pp. 150–169
  • C. Ubaghs, "Le Megalosaurus dans la craie supérieure du Limbourg", Bull. Soc. belge Géol. Paléont. Hydrol. 6 (1893) 26–29.
  • Von Huene, F. (1926). "The carnivorous Saurischia in the Jura and Cretaceous formations, principally in Europe". Revista del Museo de La Plata 29:35-167
  • Russell, D.A. (1972). "Ostrich dinosaur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western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9: 375–402
  • Norman, D.B., Problematic Theropoda: "Coelurosaurs" in D.B. Weishampel, P. Dodson, H. Osmólska (eds), The Dinosaur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CA, 1990, Ch. 13
  • Jean le Loeuff and Eric Buffetaut (1991). "Tarascosaurus salluvicus nov. gen., nov. sp.,dinosaure théropode du Crétacé supérieur du Sud de la France". Geobios, Volume 24, Issue 5, 1991, Pages 585-594
  • J. le Loeuff, "Les vertébrés continentaux du Crétacé supérieur d』Europe: paléoécologie, biostratigraphie et paléobiogéographie", Mém. Sci. Terre, Paris 92 (3) (1992) 1–273
  • K. Carpenter, D. Russell, D. Baird, R. Denton, "Redescription of the holotype of Dryptosaurus aquilungis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New Jersey", J. Vertebr. Paleontol. 17 (1997) 561–573
  • D.B. Weishampel, E.W.A. Mulder, R.W. Dortangs, J.W.M. Jagt, C.-M. Jianu, M.M.M. Kuypers, H.H.G. Peeters, A.S. Schulp, "Dinosaur remains from the type Maastrichtian: an update", Geol. Mijnb. 75 (1999) 357–365
  • John W.M. Jagt, Eric W.A. Mulder, Anne S. Schulp, Rudi W. Dortangs, René H.B. Fraaije, 2003, "Dinosaurs from the Maastrichtian-type area (southeastern Netherlands, northeastern Belgium)", Palevol 2 (2003) 67–76
  • Tykoski, R.S. and Rowe, T., (2004), "Ceratosauria". In: D.B. Weishampel, P. Dodson, and H. Osmólska (eds.), The Dinosauria, second edition, pp. 47–7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