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南路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分宋朝全境為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十五路。在並沒有行駛主權的幽雲十六州地區,宋朝也預設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1]。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為京西北路、京西南路二路。以今伏牛山和桐柏山為二路分界線。京西北路治所在河南府,京西南路治所在襄州(今襄陽境內)。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襄州置襄陽府;後於宋朝滅亡後劃入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襄陽路。
北宋時期,今天湖北北部大多數土地屬於京西南路,該路轄襄州、隨州、郢州、房州、均州、光化軍、棗陽軍(1142年,為抗擊金兵,升棗陽縣為棗陽軍,治所在襄州(今襄陽市境內))。湖北東南角設置了興國軍(陽新),屬於江南西路(治所在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南角恩施,利川等地設置了施州,屬於夔州路(治所在夔州,今重慶奉節)。今天湖北東南部的黃州、蘄州在北宋初期處於淮南路,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後淮南路分為東西兩路,黃州、蘄州屬於淮南西路。
南宋時期,由於北方金兵入侵,戰亂不止,京西南路成為宋金交戰的主戰場,以江陵、鄂州為中心的荊湖北路(後首府遷武昌)、以襄陽為中心的京西南路作為長江中游的軍事防禦區;後蒙古軍隊數次進攻之後拿下襄陽,襄陽失守後不久南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