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西伯利亞構造域

親西伯利亞構造域中元古代中國四個構造域之一,早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的合稱)中國五個構造域之一,因為屬於這個構造域的各地塊的構造運動古生物古地磁等特徵在這兩個時期與西伯利亞板塊相似而得名。

早古生代時的親西伯利亞構造域包括阿爾泰地塊準噶爾-東哈薩克斯坦地塊伊犁-巴爾喀什地塊吐魯番-星星峽地塊庫魯克塔格地塊紅石山地塊雅干地塊巴彥淖爾北地塊托托尚-錫林浩特地塊額爾古納地塊松嫩地塊佳木斯-布列亞地塊興凱地塊地塊。其中佳木斯-布列亞地塊和興凱地塊從震旦紀到早寒武世屬於親岡瓦納構造域,中寒武世之後才轉入親西伯利亞構造域。

元古宙和古生代初期,這些地塊均處於離散狀態。奧陶紀的時候,阿爾泰地塊、準噶爾-東哈薩克斯坦地塊、額爾古納地塊和不位於中國的蒙古中部地塊與西伯利亞板塊碰撞,它們與西伯利亞板塊之間形成外貝加爾碰撞帶,內部則形成阿爾泰-準噶爾-額爾古納碰撞帶,這是中國各地塊中最早一批合併到歐亞板塊(當時還未形成)之上的地塊。這些構造活動,在中國稱為祁連運動,或者借用歐美地區的術語,稱為加里東運動

早石炭世早二疊紀末期,親西伯利亞構造域中其餘的地塊和中朝板塊西域板塊一起與勞亞板塊發生碰撞,形成天山-興安碰撞帶,而全部合併到勞亞板塊之上。這些構造活動,在中國稱為天山運動,或者借用歐美地區的術語,稱為海西運動或華力西運動。

參考文獻

編輯
  • 萬天豐. 《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 地質出版社. 2004年6月. ISBN 7-116-03991-0. 

參見

編輯